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pptx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pptx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中国古代的法治;导入新课

孔子和韩非子分别是儒家思想和法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治国思想对

历代王朝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但法家思想更适合各国富国强兵、

政令统一的需要。

虽然,德治和法治看似水火不容,背道而驰,

但是德治和法治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

历代许多统治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也出现了法律与儒学紧密结合的局面。

为什么“不研究礼就无法全面理解中国法律史”?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思想渊源(夏商西周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材料二《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四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1.背景:

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德治思想的渊源:

(1)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同时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2)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德治(礼)的起源。

3.法治源:

从《左传》思想的渊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也就是说在法家思想产生之前??统治者已经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了。;(二)德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1.背景: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①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

②政治: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③思想: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百家争鸣,儒法思想影响最大。

④历史:夏商西周早期德法思想出现。;2.过程:

(1)第一次德法之争:礼法之争。

①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②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叔向与子产争论实质及“铸刑书”的历史影响。

材料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摘自《左传·昭公六年》

答案:(1)实质: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背景下,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思想之争。

(2)影响:

①宣告了成文法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准则;

②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③推动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传播,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④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

;(2)第二次德法之争:儒法之争

①背景:

A.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B.经济:铁犁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

C.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D.大国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②概况:;合作探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概况,你如何评价德治与法治?

教材的“史料阅读”: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患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逐梦高考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名长期耕耘在湖南湘西地区基层高中的教师,已带过5届高三毕业班,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备课组组长,我想把我们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和高考研习心得收获分享给大家,为大家提供高考相关资料和高中各学科的自制教学课件,助力更多的孩子们一起成长!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