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与融合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实践的制度化.pdfVIP

移植与融合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实践的制度化.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0年第4期/总第8期

EducationalHistoryStudiesVol.2,No.4,2020

移植与融合: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实践的制度化

陈建华

【摘要】中国近代特殊教育从欧美移植到国内,面临着与中国国情进行调适和融合的

问题。中国特殊教育实践始于19世纪30年代,也标志着其制度化、规范化和中国化

的艰难发展历程由此开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实践的制度化框架在

20世纪中期已初步形成。在与国情的调适和融合方面,近代特殊教育微观实践层面

的融合较之于宏观政策层面的调适过程更为缓慢,但也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近代中国;特殊教育实践;移植;融合;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20)04-0125-10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从欧美移植到国内,必须与中国国情进行调适和融合。中外人士从19

世纪30年代开始了在中国的特殊教育实践,由此开启了其制度化、规范化和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a在百余年的探索中,学校分布由点到面推进,学生规模不断增加,学校组织机构、课程

体系、教育教学、考试考核、招生就业等环节也日益规范化,并在20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中

国特殊教育实践的制度化框架,为此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近代特殊学校的创设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实践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就目前所知,郭实猎及其夫人当时在澳门

女塾有意识地对收容的中国残疾女童授以盲文。b此时的特教实践虽采用了专门方法,但大体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虽残不废:中国残疾人救助的理想与现实(1912—1949)”(14SB0130);四川

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制度化研究”(SCTJ-

2017-A01)。

作者简介:陈建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特殊教育史研究。

a所谓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

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参见《中国大百

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bYungWing.MyLifeinChinaandAmerica.NewYork:HenryHoltandCompany,1909,p.8.关于郭实猎,国内学界有郭士

立、郭实腊、居茨拉夫等多种译法,可参阅李骛哲:《郭实猎姓名考》,《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

125

|教育史研究|2020/4

属于方法的使用,且为个别辅导性质,尚难以将其作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开端。不过从实践

层面来看,这却正反映了其最初萌芽阶段的表现。实际上,此后各地特殊教育大多经历了类似

的初始阶段。曾就学于此的中国盲女安格妮丝·郭实猎(AgnesGutzlaff)在伦敦接受专业教育

后于1856年在宁波女塾对残疾儿童进行盲文教育,特殊教育在中国逐渐呈点状扩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来华传教士相继开办的瞽叟通文馆与启喑学馆标志着中国近代

特殊教育的正式开始。这些学校最初虽仅招生数人,但毕竟开始了设专校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

的实践。在20世纪初,林墨青、时樾生等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而打破了外国力量独揽的

局面;沧州和清苑等地则开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官立特殊学校。纵观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发展历

程,除抗战期间遭受重创外,其学校数和学生数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到40年代后

期,20余个省市均有分布,基本上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发展格局;中国特殊教育实践的制度化

框架也已初步形成,并为此后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由来华传教士首先倡行,它的发展是社会有识之士、残疾人及其家人共

同推进的结果。传教士为打开传教局面,相继向教育、慈善、医疗等领域拓展。在此背景下,

澳门学塾对收留的残疾儿童

文档评论(0)

wangzex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