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3篇)
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及相关来历、风俗。
2、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间交流合作。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
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粽子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
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
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
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
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
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
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
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三、讲述粽子“”故事
1、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吃粽子吗?我们一起来听
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2、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
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
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
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
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
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
来到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
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
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
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
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
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
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
四、制作粽子
T: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老师交代要求:
请每个小朋友拿一片粽叶,放入一点米,不管小朋友包什么
形状的粽子,只要里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
了我们可不能浪费,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活动延伸
请将小朋友包好的粽子拿到食堂,请厨师蒸好后小朋友品尝
自己包的粽子。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
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
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
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
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
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
很时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
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