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pdf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

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

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

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

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

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

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

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好在什么地方?

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的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

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

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

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

逻辑。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

分析的态度。按理性的逻辑的高级形态,亦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

不可能是不变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

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

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

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为什么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

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

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

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至少还有这么几点,它可以违

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

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

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

不通的。可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

“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

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

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断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

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

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是充足

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

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

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

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

道理。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

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

(摘编自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材料二:

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

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

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当人的情感达

到相当的强度时,便自然进入物我一体、真假不辨、幻想与现实混淆

一类虚幻迷妄的心理变态。所以诗人表现这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就

可以“曲写心灵”(王夫之语)。比如说,边远地区得不到春风的吹拂,

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咄咄怪事。但欧阳修竟然怀疑起来了:“春风疑

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固然写出了山城的僻远和寒冷,更

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一种惆怅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他贬居生涯心境

的寂寞相联系的。

一般地说,这类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是普遍写常情与

写心理常态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正如袁枚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这里的“必不可解”,大致

相当于“无理”。“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

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

文档评论(0)

186****22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