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总结(★) .pdf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品德教育总结(★)

第一篇:小学品德教育总结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品德、道德、德行的区别品德:

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本身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

道德品质等内容;另一种是专指道德品质。本书对品德的理解采用第

二种界定:品德即道德品质。道德:

(1)《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

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

的行为活动。

(2)《新伦理学教程》: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

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

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

系。可见,现在人们更多地把道德看作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原则。

德行:(1)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德行

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2)亚里士多德

认为,德行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一切事物的优越性。德性就是中道,

其实质是一种适度。

2、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

(1)关系性生活:在小学阶段,关系性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

容。主要有三种关系,分别是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同伴

的关系。关系性生活对儿童品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儿童与父母之间

的关系是基础和核心。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与教师、同伴的关系

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2)活动性生活:儿童主要有三种活动,分别是游戏活动、仪式

活动和叙事活动。游戏活动体现出儿童的基础需要和自然渴求,儿童

游戏本身就是一个矿藏丰富的“育人”宝藏。仪式活动承载着深厚的

文化与历史,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叙事活动是符合儿童兴

趣、注入儿童心灵、开启儿童智慧、满足儿童童话生活与现实需要的

活动。(3)学习性生活: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

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课

程学习是儿童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课程学习是儿童学校学习生活的

重要方式,课余学习生活是一种非正式的、无计划的、无意识的学习

性生活。课余学习生活一般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及儿童与他人的

交往中。(4)社会性生活:社会性生活是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

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下,社会生活影响儿童生活。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

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儿童的社会

性生活还有助于其陶冶良好情感。儿童社会性生活有助于加快儿童社

会化进程。

二、简答题

1、何谓生活:

字典里对生活的解释为生存、活着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

的各种活动。在现实中,人的活动领域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最基

础的是以个人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为主要内

涵的日常生活领域;中间层面是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

公共事物、社会化大生产等非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最高活动层面是

由科学、艺术和哲学等构成的非日常的、自觉的人类精神和知识领域。

通读第三节:生活基础

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一、名词解释(道德情感发展)

(1)弗洛伊德提出成熟的人格由三个成分组成:本我、自我、超

我。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它是与生具来的非理性欲望,寻求

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它遵循快乐原则,即一切以快乐为本。本我是

人格中最早发展的成分,天生就有。

自我: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主要起到

协调作用,检查本我欲望,接受超我的指导,选择符合超我和现实的

行为。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也是最晚发展的部分。它是个体内化

的道德行为准则,通常会对本能欲望进行约束和控制。

(2)移情:被他人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别人情绪的能

力,是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移情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

基础。(3)内疚感:指个体做错了事情,并感到自责。内疚感的产生

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产生需要满足四种心理条件:

①个体必须将准则内化并且在需要时及时识别,即意识到过错或

过失。

②在违规时意识到并理解伤害行为的严重性,反过来思考自己的

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即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③反省自己的动

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

④不仅要感到内疚,还要有违规犯错感,主动对所做的伤害负责

任。

文档评论(0)

166****92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