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2
半生为人:一代先锋的“小历史”
上个世纪七十年头后期到八十年头初其实是中国历史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那是一个饱含激情却又异样天真的时代。其实在“文革”后期,“文革”初期的变革世界的浪漫豪情已经幻灭,日常生活和报纸上的宏大叙事已经脱节。我那时还是一个初中学生,就已经能够感受到那种一面是压抑和刻板的“文革”的高调,一面却又起先松懈和瓦解的氛围。一种难以再接着的疲态和无力感已经成了时代的风尚。我还记得我们一面听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报告,一面在下面传手抄本的情景。我接触的手抄本有像《一只绣花鞋》这样的通俗文学,也有像后来题名靳凡著的《公开的情书》。这说明当时的僵硬的话语连我们这些中学生都已经管不住了。那是中国大历史业已要发生必定的转向的时刻。四人帮的垮台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象征性的界标。伴随着这一切出现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力气浮出了水面。
这股力气正好应和着、也正好促进了中国大历史转变的进程。这股力气其实就是“先锋”或“前卫”的力气,它对于八十年头“呼唤”人们从一种安排经济的模式中脱出的过程起过异样关键的作用。这股力气就是徐晓用《半生为人》作为书名的书所登记的那些人和事。他们在历史的一个几乎是不行思议的瞬间扮演了自己生活中最闪光的角色之后,就归于平淡了。但当年他们从不知名的历史的暗处动身,发出了自己独特声音的创举毫无疑问已经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页。我还记得已经是高一学生的我在1978年底的寒冬在西单瑟缩着买下一本《今日》的情形。当然,同时买到的还有关于一个人已经找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法的小册子,当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切也是鱼龙混杂,但那活力和能量却是积郁了太久后突然的喷发。
今日想来,这其实是中国大历史的必定的一环。徐晓用异样生动和感性的叙述赐予我们的就是从那个时刻起先到今日,那些来自历史的暗处的热忱而真挚的思索者的命运。徐晓在当时其实和我们差不多,她是这些思索者的仰慕者,是在历史边缘的天真的女性。但她却如此深地卷入了、参加了那些过程,她的个人的私生活和她的公共生活被她的这种参加和卷入所深刻地变更,于是她有了一个见证历史的机会和可能。她赐予了我们对于今日已经是当代文学史重要的部分的、当时的民间的文学和艺术活动的直击式的记录,也有一些对于“文革”后期的她自己和一些挚友的种种遭受的回忆。她的这些记录是在二十多年的历史变化之后的回首,未必是要“再现”过去的一切,却是要赐予过去一些新的意义。这当然是一种“小历史”,是文学史或者文化史边缘的一些“逸史”,却是大历史所忽视的,对于我们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她为这“小历史”在“大历史”中一度扮演的角色骄傲而傲慢,从这里赐予那时的一切不凡的意义。她写到了很多八十年头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中间有些经验了曲折的过程仍旧坚持了写作,也有的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终归在当时曾经创建过一度的辉煌。虽然有些人是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他们却为了一种浪漫而天真的志向,付出了很多很多。人的名字未必被历史书写,但生命的痕迹却留在了历史之中。徐晓在这里写出了很多特别感人的故事。写她的丈夫周郿英的部分好像是这本书里有最剧烈的情感流露的段落,也为我们描出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最感慨的是她写到的那些没有被她用异样剧烈的感情投射的挚友:曾经热忱投入,却发了疯的英子、最终郁郁而终的刘羽、曾被挚友们怀疑的陆焕兴。在这里,徐晓的表达自然而内敛,生命消逝的感慨和岁月的消磨都被表现得特别深厚。除了这些来自二十多年的时间的距离的感慨,徐晓也试图为这些人物和事务定位,她找到的表述是“新人”,她认为这些“新人”“以张扬特性”表达抗拒,以“反传统的作品和生活方式”挑战神话。这种有关“新人”的浪漫的想象从五四以来始终是中国“现代性”不行缺少的幻想。我们总是期盼着一个时刻之后,人和已往完全不同。但“新人”的幻想好像总是近在咫尺,却又遥不行及。于是,好像徐晓对于“新人”的雄伟的叙述也有了犹疑和不确定。在我看来,其实这里的一切当然有个人的选择和人格的魅力在,有“新人”的角色在,但大历史终归选择了他们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一个急剧变更的时代里他们抓住了一个瞬间,有了一段弥足宝贵的记忆也就足够了。我们不行能是和过去“彻底决裂”的“新人”。的确像徐晓意识到的,世界上也未必有这样的完备的“新人”。但历史让这些人物在一个瞬间绽开了“新人”的面貌就已经足够让我们感慨的了。
徐晓对于今日未必有那时的激情多有感慨。其实这里涉及到“新时期”的根本的悖论。那时的激情其实呼唤的正是今日的日常生活的满意。当时的宏大的呼唤和追问指向的却是今日这样的“新新中国”。它未必合乎当时的浪漫的想象,却是我们具有的现在,也是当时的一切具有的将来。于是徐晓的书在给了过去浪漫的诗意的同时,也赐予我们对于今日的再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