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回归生活”泛化现象 .pdfVIP

浅谈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回归生活”泛化现象 .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源期刊网

浅谈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回归生活”泛化现象

作者:颜莹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以“我爱小

动物”、“交通安全很重要”、“爱护公共设施”为主题上了三节课。结果,第一节课我们被动物

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第二节课又在哀乐声中被交通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呼天抢地的样子

所震撼,第三节课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图片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展示活动结束后,有

的老师认为反面的事例太多,给学生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没有体现课程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

的认为生活中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事实存在,教学就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声

像鲜明的图片和录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可以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人们常说:“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应该说,“贴近现实生活”是

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品德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和出发点。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尽可

能地反映学生生活的世界的真实面目,以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教

学的聚焦、放大,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和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案例

中三位老师在教学有关学习主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都关注到了学习主题中的有关社会问题和

现象:追求个人利益.残杀保护动物,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安全意识淡漠,忽视交

通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公德缺失,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这些负面的

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同时也可能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认识。因

此,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能积极引导儿童“树立道德理想”,使学生对于社会

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精神活动,它是受到现实的生活制约的。过去我们的德育课

程往往在一种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而且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种“理想化”的教育,侧

重向学生描绘“社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很少对学生进行负面教育,哪怕生活中这样的现实客

观存在。所以,当孩子们接触到实际生活时,往往产生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也很难面对真

实的社会生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向学生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教育学生从情感上、心理上、认识上

和实践上接纳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或违心只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拒

绝对学生的负面教育,否则学生难以认同的,教师则是违心的。因为在社会道德现实中,道德

龙源期刊网

的美与丑、道德判断的模糊与清晰、道德行为的高尚与卑微,是相伴相生的复杂现象。把—个

真实的现实告知学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批判能力的基础。对道德现实中丑恶的批判,是

引导学生形成道德理想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对社会道德现实的接纳,才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

现实负责的人。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意味着让生活冲淡道德教育,让道德

教育被动适应生活、迎合生活,把生活和道德教育完全等同,或让道德教育简单地重复日常生

活,如若这样,道德教育就丧失了它独特的价值。

二、道德教育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和追求。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生

活,但它却并不直接反映这种现实。超越现实的物质条件去寻求道德精神的满足,这是进步人

类的一种本质属性。如果人类对自己只提出与现实相一致的,在现实中完全可以达到的目的与

要求,人类就无法向前发展,历史就只能永远重复。人的本质特性就在于他不能总是去适应现

实,而是要改造现实,为达到更理想的目标创造条件,以推动社会前进。因此,道德教育应该

包含对学生进行高于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引导与培养。

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映的,不是事实

是怎样而是应该怎样。道德这一特性也必然规定道德教育的超越的本质。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

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使他们掌握:人的行为可能是怎样的?

应该是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这—要旨,就不

能称其为道德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道德教育的这种超越性的特

文档评论(0)

33799877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