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杨树灰斑病菌对药剂敏感性及侵染机制初步研究.pdf

杨树灰斑病菌对药剂敏感性及侵染机制初步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一章绪论1

1.1杨树灰斑病发病规律1

1.2杨树灰斑病防治措施1

1.3杨树灰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2

1.4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侵染机制研究4

1.5研究目的及意义6

1.6技术路线7

第二章杨树灰斑病菌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9

2.1前言9

2.2材料与方法9

2.3结果与分析11

2.4小结与讨论14

第三章杨树灰斑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研究15

3.1前言15

3.2材料与方法15

3.3结果与分析17

3.4小结与讨论29

第四章灰斑病菌对杨树叶片的侵染途径及生理代谢的影响31

4.1前言31

4.2材料与方法31

结果与分析34

4.4小结与讨论43

第五章受侵染杨树叶片的转录组及代谢组学分析45

5.1前言45

5.2材料与方法45

5.3结果与分析45

5.4小结与讨论66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9

6.1结论69

6.2创新点70

6.3展望70

参考文献71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83

致谢85

摘要

杨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被广泛应用于农田防护林及工业用材林等多个

领域。灰斑病是杨树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

区发生普遍,主要危害杨树叶片及嫩枝,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萎蔫,甚至整株死亡,

造成质量和产量损失。本研究在鉴定病菌的基础上,探究病菌对温度的敏感性,明确

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对不同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有效防治药剂,为田间

防治灰斑病提供数据支持;观察病菌侵染特征,测定不同发病时期叶片生理生化指

标,研究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通过转录组及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健康与受灰斑病

侵染叶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差异代谢物(DAMs)并进行相关分析,探究

杨树响应灰斑病菌侵染的相关代谢途径。主要结果如下:

(1)从杨树灰斑病病叶分离得到的病菌鉴定为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该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0℃条件下,菌落直径和分生孢子萌

发率均最大,分别为4.25cm和79.00%;分生孢子可从一端、两端或中间细胞萌发

生出芽管,高温条件下(>30℃),病菌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不萌发或畸形萌发。

(2)7种药剂对C.populinum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表现为恶醚唑>戊唑醇>多

菌灵>咪鲜胺>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EC50值分别为0.0048、0.024、0.047、

0.25、0.49、0.64和11.60μg·mL-1;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表现为恶醚唑>

百菌清>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戊唑醇,EC50值分别为85.07、

95.13、101.23、110.16、123.28、254.80和327.78μg·mL-1。恶醚唑对病菌菌丝生长及

孢子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恶醚唑作用后,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出现畸形特

征,阻碍病菌在寄主组织内扩展,是田间防治杨树灰斑病的有效候选药剂。3种复配

药剂中对病菌菌丝体生长及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的分别是多菌灵:咪鲜胺(4:1)和

戊唑醇:百菌清(1:4),EC50值分别为0.038和132.31μg·mL-1,药剂间可交替使用,

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3)杨树叶片接种C.populinum孢子悬浮液后,10d左右症状显现,早期叶片

出现水渍状失绿病斑,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病斑上长有很多小黑点,即

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侵染杨树叶片时,会形成附着胞、侵染钉等侵染结构,在叶片

表皮细胞、细胞间隙或气孔处侵入寄主。病菌菌丝在叶片组织间不断伸长蔓延危害寄

主,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聚集成堆。灰斑病发病不同时期(健康、发病初

期及发病盛期),病情指数逐渐变大;相对含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