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研究》实验报告.pdfVIP

《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研究》实验报告.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镇江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四期)

《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研究》

实验报告

组长:贾荣、马忠翠

成员:戴敖锁、刘素英、郜益红、徐向东、殷航、朱玲

江苏省大港中学地理课题组

2005年1月

市级课题实验报告

《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研究》实验报告

江苏省大港中学地理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

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参评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民素质由

1988年的第24位下降至第29位,科学技术从13位下降至28位,国际竞争能力由原来的第

24名下降到仅列第31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50多年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严

峻的现实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之汗颜。通过研究对比发现: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

调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重视书本知识,

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都掌握,也只重死记知识结构本身,忽视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

力的培养。因此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会学习,不能真正独立地思考,缺乏自身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无法肩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

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对象,学习的目的侧重于知识的掌握;而“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主体性教育”,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可以快捷地获得,人要

真正地成为信息的主人,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处理,进而创新。因此中学地理

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立足于中学地理教学,探索一条中学地理自主性

学习的路子。

二、课题研究相关概念

(一)课题界定

1、课题界定

本课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

训练,激活思维、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为原则,以学生爱学、乐

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

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其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

学习什么;二是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三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

人意义;四是维持着某种促进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2、自主性学习概念界定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主性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包括自主学

习兴趣,自主学习思维,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要素的教和

学的模式。

自主性学习可分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察、自我评价;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活动

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修正。

(二)研究目的和价值

1、以地理学科为载体,培养能够“终身学习”性和创新性人才

2、发展学生自身素质,适应高考选拔专业人才的需求

3、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的功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

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为学生

的持续性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奠定基础。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有较强研究意识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具体

包括:(1)教师的终身学习;(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5、促进“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达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6、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三)研究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文档评论(0)

135****5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