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docx

高中语文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本内容:理解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人通过表达个人情感、抒发理想与力量的方式来展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分析文学技巧: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排比、反复等,领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强化主题和情感。

掌握诗歌语言:理解并欣赏郭沫若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如节奏感、音韵美以及个性化的表述。

2.过程与方法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结构、语言、修辞手法的方法。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背景展开讨论,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思想情感。

小组合作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情感的表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增强时代使命感: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现的“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与“为民族复兴而放号”的决心与信念。

激发文学兴趣:通过分析郭沫若的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其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知识结构

1.作者简介:郭沫若

出生背景: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沫若,湖南岳阳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名人。早期从事新文化运动,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文学成就: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其诗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地位: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社会背景,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2.文本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作于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在该时期正处于文学与革命的交织之中。此诗是在其文学创作高潮期的产物,富有时代感。

诗歌的背景可以联系到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的双重困境中,郭沫若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的觉醒与奋发向上的情感。

3.诗歌内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作为中国人面对世界时的豪情壮志。通过对“立在地球边上”和“放号”的描述,郭沫若展示了一种从世界边缘到世界中心的自我超越的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

1.诗歌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通过“立在地球边上”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放号”的情感。

后半部分:诗人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表达了自己站在世界之巅,强烈的自信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诗歌用简洁、直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豪情,并通过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

2.主题思想

民族自豪感与时代责任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作为一名中国人,站在世界的边缘却胸怀天下的壮志与理想。

从边缘到中心的跃升:通过“立在地球边上”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复兴的期盼,还宣告了中国将从屈辱的边缘崛起,走向世界的中央,主张中国要自信、要崛起。

历史使命感:郭沫若在诗中通过自己作为个体的表达,传达了一个更大的集体命运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复兴和崛起的历史使命。

3.修辞手法分析

排比:诗中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并且强调了诗人情感的重复和激烈,如“站在这世界的边上”,“向着整个世界放号”等。

反复:反复强调“放号”,用以表达诗人情感的强烈和呐喊的震撼力。

象征:诗歌中的“立在地球边上”象征了中国当时的困境和边缘化,而“放号”则象征着觉醒与奋起的号角。

4.语言特色

郭沫若的语言充满了节奏感和力量感,强调了诗人的情感和主张。他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1.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郭沫若的简短介绍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该时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提问:你们如何理解“站在地球边上”这个意象?为什么诗人要选择这个角度来表达情感?

2.精读文本

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诗歌,结合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主题,如“站在世界的边缘”象征了什么?“放号”代表了什么情感?

3.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诗人通过“立”和“放号”这两个动作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

4.总结升华

强调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责任感,讨论诗人通过自我情感的抒发,如何表达了时代的使命感。

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思考郭沫若的时代精神与今天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5.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查阅更多郭沫若的诗歌或与其创作背景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更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组织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

文档评论(0)

试卷查询找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名研究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