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教学设计.docx

14《背影》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狼藉”“踌躇”“颓唐”“触目伤怀”等。

了解记叙性散文的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特别是对“背影”的描写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精读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我”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父子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父子之间深沉的爱,感受亲情的珍贵,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在家庭关系中,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促进家庭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理解“背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体会父爱的伟大。

梳理“我”的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我”对父亲感情从隔阂到理解的转变过程。

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白描手法等,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父子关系的复杂性,包括矛盾冲突与深沉的爱,以及这种关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性。

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能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父亲与孩子的温馨照片(可以是不同场景下的,如送别、陪伴等),让学生观察照片中父亲的形象和表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难忘经历或瞬间。

2.提问:“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们有没有特别留意过父亲的背影呢?”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看他笔下的父亲背影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

(二)教学开展

1.资料收集,奠定基础

字词积累: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字形,如“狼藉(jí)”“踌躇(chóuchú)”“颓唐(tuítáng)”“触目伤怀(chùmùshānghuái)”等,让学生进行跟读、书写练习,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讲述文章的背景:“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当时朱自清从北京回扬州奔丧,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彼时父子间经历了诸多矛盾,朱自清在父亲来信后,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背影》。”

文体知识讲解:

讲解记叙性散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记叙性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充满抒情气息。它对人和事的描述具体,能在叙述中体现作者的感受,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像本文就属于记事散文,通过回忆父子分别的事件,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默读概括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然后请几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1917年冬,朱自清因祖母去世从北京回扬州奔丧,后与去南京谋事的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故事。

浏览划分层次: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结构提纲,引导学生分析: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出“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详细回忆家中往事及车站离别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爱子之情,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3)交代家境,为“背影”的出现渲染氛围;第二层(4、5)叙述父亲送行时的关心爱护,为“背影”做铺垫;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将父子之情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7):结尾处“我”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3.聚焦背影,体会父爱

寻找背影语句: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分析背影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背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从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