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小学语文_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

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

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

感情。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宋词,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首先,让学

生与已知的诗相比较,来了解词的特点。其次,当学生面对文本,不急于

理解与分析,而是仍以读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

生与文本之间建构一种无声的对话,并真正做到读正确,读通顺。再次,

词人创作背后的大的时代背景是学生比较陌生,同时比较感兴趣的,老师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合作与作者建构对话的

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想象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

词人的内心,体会他的满腔忧国忧民之情,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

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

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通过与高鼎的《村居》比较,感知词的文体特点。

3.通过教师讲故事、拓展时代背景资料、情境对话等方式,理解诗

句的意思,想象词中所展现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

图景,走进诗人的内心。

4.通过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阅读,更一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

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词的文体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的内心,想象辛弃疾对生机勃勃、和平

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感知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学过程:

一、故事创境,感知词牌

1.讲述辛弃疾背景故事

2.(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两张画像,什么感觉?

3.对比诗词的不同。

4•介绍词牌名。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

的词牌名。

5.指导读好题目。

二、读通词句,扫清障碍

1•读准字音。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2•指读,随机解决:翁媪剥莲蓬

解决上下阙的韵脚

三、读懂意思,想象画面

1.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

随机解决“吴音、无赖、相媚好”

2.再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四、读深意境,感悟词眼。

1.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抓出“喜”

2.品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卧”

(2)看看图,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

图)

(3)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4)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体会词人向往

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

再读

3.品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喜欢大儿子什么?

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

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那喜欢二儿子什么?引导体会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

感情朗读下阕。

4.品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什么人令词人心生喜欢的?入情入境

体会老两口亲热交谈

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相机板:夫妻恩爱学生感情齐读

5.品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什么样的风景?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师质疑:词人笔下的风景再普通不过,甚至有些简陋,他为什么开篇

就写景呢?体会宁静的生活

教师小结,学生再次感情朗读

五、拓展比较,感悟情感

1.出示《破阵子》,听录音。根据注释理解词意,感情朗读。读了

这首词你感受到词人是一种什么心情。跟读

2.与《清平乐村居》比较阅读,体会一喜一悲都是在表达词人的满

腔爱国之情。学生比较着读出不同的感受。

3.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还可

以唱,教师吟唱。学生跟唱!

作业设计:

文档评论(0)

wangzex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