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pdf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教材分析

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是为?子恺画集?做的序,做于1926年圣诞节,寄托了对孩子们的爱,

也寄托了成年人失去童年的悲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憧憬〞“龌龊〞“考妣〞“刬袜〞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运用比照手法突显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作者对孩子的真性情的赞美,对自身俗务缠身、失去童真的哀叹与无奈;

2.理解作者渴望孩子永葆童真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质疑理解作者对童真的高度肯定和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教学难点】

在理解儿童特点的根底上通过写作记录下童趣,从而呵护好自己的童心。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第1页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清代作家沈复常回想他童年生活中观蚊如鹤,神游山林的趣事。鲁迅的童年是在百草园中听蟋

蟀弹琴,看云雀窜出草丛,拔首乌,摘覆盆子,而现代画家丰子恺眼中的孩子们的童年又如何

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那童趣与快乐。

二、资料链接

1.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

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

“温情的挖苦〞,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农村儿童题材。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

艺术家的艺术家〞。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2.知背景。

丰子恺常用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可见他对孩子的喜爱。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边读思考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追问:为什么“憧憬〞、“悲哀〞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

明确:“憧憬〞反映作者对儿童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悲哀〞是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

童心的淡淡的哀愁。

2.从这些趣事中可看出孩子们有何特点?选读内容,感受孩子的心理,体会儿童的情趣。

第2页

四、组内质疑、解疑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不能解决的请写在纸条上。

请2名同学收纸条,其余大声朗读质疑的段落。

〔选择1个整体感知的问题和3个语言方面的疑问,全班解答。假设学生没提出整体感知方面的

问题,教师可提出:如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请举例说明。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

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1〕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瞻瞻的大哭、做脚踏车、堆火车、堆汽车、争辩、疑心我成了和尚、见腋毛当黄

鼠狼、掉香蕉。在父亲眼中他是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尤其可佩服〞。

②孩子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

孩子们的生活无拘无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表现得率真无邪,自然,热情,彻底的真实

而纯洁。

大人们: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受到更多的约束;“沉默〞、

“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与孩子们的反差很大,感到失去“童真〞

的悲哀,所以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

〔2〕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从5-7段爸爸妈妈扼杀孩子童心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大人门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如:

妈妈破坏阿宝的杰作;我呵斥瞻瞻聪明地学习我裁纸;我不准软软弄我的毛笔等等都扼杀了孩子的

天性,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不过,文中的“我〞对扼杀童真的行为已感

文档评论(0)

343906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