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1.pptx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1.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般到个别;自主学习p48-53:

1、什么是认识?认识的形式有哪些?

2、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哪些特点?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哪些?

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情境:一粒种子改变世界;(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思考: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认识来源于哪里?;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什么形式?

1.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2.秋收起义

3.杂交水稻的培育

4.老师讲课;思考: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从性质上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

(4)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与蜜蜂筑巢有什么区别?;思考:(5)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就是不是归功于他一个人?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100年,杂交水稻研究能成功吗?;;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自觉选择性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D.主动创造性;4.(2018年北京卷)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思考: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认识来源于哪里?

1953年,??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1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是否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思考:如何验证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否成功?;思考:从袁隆平最初的雄心壮志“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到成功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说明了说明哲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2023年全国甲卷)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12分);参考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4分)

②林占熺团队从解决“菌林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