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4页共NUMPAGES5页
课时规范练40
《课时规范练》P504
一、选择题
1.(山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随着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法律由具有随意性和不成文的传统逐渐发展为固定的成文法,这适应了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特征,统治阶级用固定法律来维护统治,所以是适应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故选C项;法律走向固定化和成文化与维护统治有关,而与等级秩序走向瓦解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说到郑国、晋国的成文法是作为示例来说明的,并且未与其他国家作比较,无法得出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的结论,排除D项。
2.(湖南长沙模拟)西周晚期,某青铜铭文记载,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款并受鞭刑。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B.贵族体制得到确立
C.礼乐制度面临冲击
D.司法体制出现漏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出现了下级官员状告上级官员的事例,说明礼乐制度所维护的等级秩序面临冲击,故选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下级官员对上司的状告,未体现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时期均为贵族体制,排除B项;西周晚期出现了下级官员状告上级官员,下级官员受到处罚,由此可知此时的法律仍在维护等级秩序,排除D项。
3.(天津滨海新区模拟)西汉《春秋繁露》说,雁就像“长者”,在民之上,先后有序,有行列之治;羊有角而不用,就像仁者,羔羊跪食于其母,就像知礼的人。作者对动物自然习性的诠释意在()
A.倡导天人合一 B.塑造社会道统
C.宣扬君权神授 D.重构宗法秩序
答案B
4.(河北衡水二模)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的射箭活动()
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
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
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内容可知,当时的射箭活动并不真的是以防御敌寇为目的,而是成了社会礼仪性的行为,同时也是帝王选择贤才的手段,因而等于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射箭活动的多重功能,而不是强调其社会基础问题,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江南地区存在兵射和博射两种形式,而不是江南地区射箭活动逐渐衰落,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天津和平三模)唐代有一女子续写了班昭的《女诫》,当时“士族传写,行于时”。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
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于社会间流传,体现了家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同样适用于“田夫野老”,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
6.(北京房山二模)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西周
《伐崇令》
“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秦朝
《秦律十八种·田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
西夏
《天盛律令》
“沿唐徕、汉延诸官渠等租户、官私家主地方所至处,当沿所属渠段植柳、柏、杨、榆及其他种种树,令其成材……不许诸人伐之。”
①政府通过法律保护生态环境②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③历代均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④法律严苛使社会矛盾激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伐崇令》《秦律十八种·田律》《天盛律令》可知,西周、秦朝和西夏颁布法律,保护生态环境,故①正确;“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故②正确;材料只体现西周、秦朝、西夏的环境保护法,“历代均有”说法过于绝对,故③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法律的结果如何,得不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论,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7.(山东烟台三模)明清时期,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46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十九单元 交通、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时规范练52.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二十一单元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课时规范练55.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63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59讲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2).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十一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课时规范练29.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22讲 辛亥革命 (2).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时规范练14.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选择性必修2阶段检测 (2).doc
- 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43讲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与管理及变法与改革.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