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pdfVIP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摘要】: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

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

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

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

细致的分析。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

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在英国,以

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

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

为代表。“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

批评》(1941)。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英美

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

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

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

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

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

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

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1929年华严书

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

国兴起。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瑞恰兹1929-1931

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

教。

艾·阿·瑞恰兹(IvorArmstrong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

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早年在剑桥大学主修道德学,1918

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学习心理学。1922年任剑桥大学讲师,四年后晋升为研究

员。由于他并非“科班出身”所以,他在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方面与传统路数很不相

同,并常有惊人的创新之举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他所幸的是没有受到“纯

文学教育”从而,“避免了偏狭的缺点”使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常常另辟蹊径,

独树一帜。瑞恰兹既是一位语义文学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把语义学引入文

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原理》(Th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1925)里,他强

调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他认为,文学文本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大异其趣。科学语言依靠其本意,即辞典意义(denotation),目

的在于指称其欲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并不求美或带有情感;文学语言正相反,依赖

其引申意义(connotations),即其暗示、暗指、联想、想像的意义以及其丰富的细

微内涵,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现语气、态度和情绪等。简言之,科学语言在

于“实证”,传达实在的真实;文学语言在于“情感”,是一种虚构的陈述,引人产生联

想,表达一种艺术的真实。文学语言将语言的种种资源构成一种特别的组合,一个

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审美的经验,自成为一个天地。文学文本是情感语

言的运用,研究情感语言是文学批评的本质特征。瑞恰兹的语言两分说,为新批评

关注文学语言,提出“文学作品是独立的认识客体”的主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瑞恰兹几乎毕生都在致力于英语及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工作。

自1927年在日本讲学以后,他把目光瞄准了东方文化,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游学的

脚步几乎遍及整个印度。在瑞恰兹的著作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怀有

文档评论(0)

132****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初中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