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是盛世时的豪放、激昂、雄壮与飘逸,还是乱世时的低沉、苍凉、孤独与悲怆,都充分表现出浓郁深厚的家国情怀。文以载道,在对天地万物的行吟中寄托家国情怀,是古典文学里中华美学精神的突出表现。
传递经世治国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诗经》的编纂目的,是试图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洞明治理”,重建社会道德伦理秩序,进而形成了诗教的传统。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视为“经国”大业,倡导文学摆脱经学的羁绊,赋予文学以独立而崇高的地位。荀子、扬雄、刘勰一脉相承的“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成为文章需要遵循的三要素。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韩愈在因反对佞佛而被贬的路上,仍不忘表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报国心迹;柳宗元被重新任用后准备返京大展宏图时,激荡着“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的昂扬斗志;王安石在主持变法时,满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期待。宋明理学更是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完成了“文”与“道”的体系建构。
文学书写时代,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诗经》的“兴观群怨”即是反映社会变化、抒写个人情怀、采撷民风民情、怨刺上政世道。《乐府》的“采风”,采集的也是政风、时风和民风,为当政者反躬自省。“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雄健深沉,“魏晋风度”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盛唐气象”的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反映的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元白诗体”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社会的“美刺”,都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美学精神。李煜的“亡国之音”跳出了“花间词”的香软秾艳,被王国维认为“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以哀婉之音,发亡国之悲。苏轼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从“烟雨迷离”的婉约闺怨转向“铁马金戈”的恢宏雄放。即便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的俗词,也有“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展现出漂泊江湖、仕途失意的悲慨愁思,犹见词人内心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心系百姓疾苦和国家安危,成为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周根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古典文学里的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
孔子叮嘱弟子,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出情感的感染力(“兴”),可以了解世道人心(“观”),可以获得与人交往的亲和力(“群”),可以让人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怨”)。如果以“兴观群怨”这四方面来说,古代经典作品中就记录了举不胜举的例子。
先以诗歌对人情感的感发、感染力即“兴”而论,比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荆轲面对死亡的坦然,不惧秦王的勇敢,为太子丹的赤忱,固然让人动容,但最具感染力的,还是其在易水边与太子丹诀别时,吟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词,一种悲壮的情绪被渲染到高潮,让千载以后的今人,也能被这种情绪感染。阅读或者听诵诗歌所具有的“兴”的力量,既是情绪的感染,也是审美意识的唤醒。《红楼梦》写香菱跟林黛玉学诗,香菱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诗句中,联想到自己此前沿河上京时,船停泊在河湾里,看到远处人家做晚饭点起的碧青炊烟连云直上的景象,那种留在尘封中的美好记忆,就被突然唤醒了,让她对过往苦难中的美好瞬间,投去了温煦的一瞥。
再说了解世道人心的“观”。我们习惯于从古代流传的民歌、从“乐府诗”中,来观察社会,体会世道人心。但唐代诗人集大成者,杜甫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他对各种境遇的切肤体察,他对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一一书写在诗歌中,让他获得了“诗史”的美誉。这种诗史式的记录,不仅仅让我们后人了解到唐朝由盛而衰的具体过程,更重要的,作为诗的特殊文体的记录,是把这过程中一个敏感者的心灵状态,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一意义上说,读他的诗是“观”,也是“兴”。
也许孔老夫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也就是让读诗者成为对话者,其暗示的是诗歌强大的“群”的功能,就像古人曾经说的,“文字缘深于骨肉情”。这倒不是说“血浓于水”还抵不上用诗歌形式进行的文字交流,而是诗歌对文字的精雕细琢,让文字成为思想和情感、感觉和想象的敏锐触角,有能力伸展到他人神经最敏感的部分、心灵最柔弱的一块、头脑最隐晦的角落,这样,人与人之间从未被触及的那部分,因为诗歌的阅读和写作的交流,向彼此打开了。
那么“怨”呢?“物不得其平而鸣”“国家不幸诗家幸”“愤怒出诗人”,诸如此类的说法,让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生活中,人们借诗歌而发出的种种哀怨,就像《红楼梦》在第七十回结的柳絮诗社,除开薛宝钗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及答案.docx
- 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之全国甲卷《支队政委》文本细读+试题解析.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复习题型汇编含答案.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docx
- 湖南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作文:以“匠心”铸就人生华章.docx
- 曲周一中2024年12月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上海市上南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诊断练习二语文试卷(无答案).docx
- 大学跨文化英语口语教程4(史墨伍德)课后习题答案解析.pdf
- 电力系统分析(上)第四版(何仰赞)习题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