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df

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

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第一节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

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

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

带等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

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

护,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

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人工影响

天气活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退围还滩还海成果。

第二节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

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

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

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

制和运营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

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

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生态保护和修

复用地用海等政策。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第三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

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

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鼓励

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补偿制

度。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长江流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开展试点。制定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

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

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第一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

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

(O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

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

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

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

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

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V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

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

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二节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

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

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

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

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

主要产

文档评论(0)

151****57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硕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