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曼昆:宏观经济学简史
上帝将宏观经济学带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提出和检验优美的理论,而是为了
解决实际问题。
经济学家总喜欢摆出科学家的姿态。我知道这样,因为我自己就是那样。当
我给大学生上课时,我有意将经济学领域描述为一门科学。我的物理系同事也许
觉得好笑,因为我们将他们看作表兄弟。但我们会很快提醒那些听众:经济学家
构造理论,要用缜密的数学、收集个体和总体行为的大量数据、采用最为复杂的
统计技术,来得到没有偏见和意识形态影响的经验判断。
当我在美国经济努力摆脱衰退时,用了两年时间在华盛顿作经济顾问后,我
注意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作为一门科学产生的,而更象是一种工程学。上帝将
宏观经济学带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提出和检验优美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
题。况且,它带来的问题,并非合乎尺寸。它带给我们的问题,譬如1930年代
大萧条,是史无前例的经济衰退,包括收入如此令人沮丧、失业如此普遍,以至
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资本主义的可行性受到了质疑。
本文描述宏观经济学的简史,以及我们所学会的理论的演进过程。我的前提
是,两类宏观经济学家的努力,促进了该领域的演进,此即那些将该领域理解为
一种工程学的宏观经济学家、以及那些更愿意视之为一种科学的宏观经济学家。
工程师首要的是解决问题。
相反,科学家的目标是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重
点在这两种动机之间随着时间而变化。早期的宏观经济学家是试图解决实际问题
的工程师,后来几十年的宏观经济学家则对发展分析工具、建立理论原理更感兴
趣。然而,这些工具和原理,在寻找得以应用的方式方面,则非常慢。
随着宏观经济学的演进,一个反复出现的话题是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相互
作用——有时是生产性的、有时不是。宏观经济学在科学和工程之间的重大分离,
应该是我们所有这些在该领域工作的人面对的令人惭愧的事实。
为了避免任何歧义,在故事开始时我应该指出,我所讲的事情并不是一个好
孩子和坏蛋的故事。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都不能认为在道义上高人一等。这
个故事同样也不是深刻的思想家和头脑简单的水暖工的故事。通常,科学教授在
解决工程问题时,并不比工程教授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做得更好。不论在哪一个领
域,尖端的问题很少成为问题,智力挑战也是一样。
正如这个世界既需要科学家又需要工程师一样,两种思维模式的宏观经济学
家都需要。不过,我还是相信,如果宏观经济学家始终记住他们的领域具有双重
角色,那么该学科的进展将更为顺利、更卓有成效。
一、凯恩斯革命
“宏观经济学”一词首次出现在学术文献是在1940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宏
观经济学的主题,即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
长期以来激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例如,18世纪,大卫•休谟(1752年)讨论了
货币投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在许多方面,他的分析看起来很象人们在现代货币
经济学家或中央银行的分析中看到的东西。
1927年,庇古出版了以《产业波动》为题的着作,试图对经济周期提供解
释。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特而又活跃的研究领域,却是在大萧条的
阴影下出现的。没有任何事象危机那样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萧条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3年,美国失业率
达到了25%,真实GDP比1929年的水平低31%。同这次海啸相比,美国经济
之后的所有波动,都是平静海面上的涟漪。该领域杰出经济学家的自传体文章,
比如劳伦斯•克莱因、弗兰克•莫迪利亚尼、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以及
詹姆斯•托宾,都证实大萧条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激励事件(Breitand
Hirsch,200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对于如何理解这些发展,是专业讨论的焦
点。上述五位诺奖得主均从第一手经历中证实了这一点。托宾记录了他在哈佛大
学时的下述反应,他在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是那里的一个学生:“年长的
教师基本是坚决反对的……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则对凯恩斯的书充满热情。”正
如通常情形那样,对于新思想的冲击,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有眼光。
凯恩斯和马歇尔,在1930年代是经济杂志引用最多的经济学家,在1940
年代是仅次于希克斯之后获第二多引用的经济学家(Quandt,1976)。这种影响持
续了许多年。在1966年至1986年期间,即使凯恩斯在期初就已去世了二十年,
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