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意之辨到言文之争——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一).pdf

从言意之辨到言文之争——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一).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言意之辨到言文之争——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

(一)

从言意之辨到言文之争——试论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一)

论文摘要: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

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

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

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案从立象尽意到言文一致,三

是立足点从工具观念到本体意识。语言意识嬗变的得与失,也深深影

响着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深度。

论文关键词:言意之辨;言文之争;文学批评;语言意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语言一直是一个无法绕开但又众说纷纭、

歧见迭出的维度。虽然人类在语言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非仅

限于文学领域,但在文学当中,语言的困境似乎格外明显,在某种意

义上甚至可以说,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着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由此出发,不难看出中国文学观念在从古典

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语言观念的变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集中体

现在中国知识界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变上。“言意之

辨”凸显了中国古人的语言观,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内在地影响和制

约着文学观念;“言文之争”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对于汉语

的全面反思,由此也引发了文学观念的现代变革。下面将从三个方面

展开论述。

一、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语言活动所面临的困境,认为语言在言说、

表达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难以传达精微深刻的“意”。老子

言“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则指出“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而儒家也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周易·系辞上》提

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魏晋时期,言意之辨代表了时代潮流,

但与先秦相比在基本观念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至于佛教特别

是禅宗,更是视语言文字为大敌,所谓“才落言诠,尽是死门”,对

待弟子甚至是拳打脚踢、当头棒喝,把对语言的不满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人对语言并不满意,但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道、儒、释都基本上是从语用着眼,一旦发现语言不能很好地起到

表情达意的作用,“言”与“意”之间存在着距离、矛盾,他们就必

然对语言进行指责。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人对语言

的看法与认识,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强调以达“意”为目标。儒家

虽发现有言不尽意的现象,却认为言最终可达意且只需要达意即可,

因而孔子言“辞达而已矣”;道家则进一步追寻言外之意,希望可以

“得意而忘言”;禅宗则强调不落文字,直指本心。这些提法,对中

国古代文学与文论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言意之辨”,虽然在具体观点上还存在着分歧,但

各家(名家是个例外)从语用的角度人手,对语言的基本认识始终是比较

稳定的。与之相对应,中国古人在文学问题上,也是强调要解决言意

矛盾,这一点在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可以说,言意之辨始终是汉语文化内部的问题,是为了解决语言活动

的困境而提出来的,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与“言意之

辨”不同,晚清至“五四”时代的言文之争,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与

意义。面对西方的

坚船利炮与思想文化,中国知识分子所受到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展开了艰辛的探索,以“启蒙”为使命,中

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由此展开,耐人寻味的是,汉语变革成为这次

转型的先导,被纳入到启蒙的宏大叙事中,并迅速获得了不同寻常的

时代意义。

从历史进程来看,黄遵宪是较早意识到语言变革迫切性的人物,

但是汉字恰恰是与汉语相脱节且相当繁难,“汉字多有一字而兼数音

者,则审音也难。有一音而具数字者,则择字也难。有一字而具数十

撇画者,则识字也又难”。黄遵宪的论述可以说涉及到了三个层面的

问题:首先是言文关系,这已经涉及到了语言体系中语言与文字之间

的关系问题,因而比“言意之辨”更前进了一步;其次,更为重要的

是,黄遵宪是从汉语与日语、西方语言的比较中探讨汉语,具有了世

界眼光,这是“言意之辨”所不可能达到的;再次,黄遵宪的分析不

是专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而是以救亡图存、自强自立为立足点,

因而他是从启蒙的根本立场出发提出汉语变革问题,进而开启了文学

革新之路,这也是晚清与“五四”知识分子的共同立场。正是在这样

的意义上,“言文之争”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语言观真正具备了现

代特质。

黄遵

文档评论(0)

175****50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