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各位老师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
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太
空环境,即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全部。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
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
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
从质量、体积、运动特征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这是它与其他行星
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
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
“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
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
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
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
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瀚宇
宙知识的强烈渴求,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
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烁的恒星之类),
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
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
大范围来讲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体系统层
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
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
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地球的特殊性,教材首先摆出
结论,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
衍的星球。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备怎样的条件
来确保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呢?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
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
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优越性,从而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
的行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
境。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
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
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
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
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讲解法
对于文字性的知识主要通过讲解法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补充一
些常识性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2、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PPT制作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以
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视频录相
通过观看《宇宙与人》科教录相,加深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树立
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