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语文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pdf

整合语文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什么是思辨力?“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谷振诣认为,思辨力就是思考辨

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

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语文学

习中培养的思辨力与数学、科学中培养的思辨力还是有区别的,谷教授称之为人

文思辨力。它在语文学习上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过程中,对问题能

做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人文思辨力有三

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辨得出的答案通常是多元的,具有较大的

争议性。二是在思考辨析过程中,以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为主要说理方式。

三是思辨的最终目标是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

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

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

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

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他们不满足于

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

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在发展学

生想象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力,这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趋势对我们语文

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挑战。

但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表现出的思辨力却不尽如人意,令人担

忧。表现在阅读方面,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对一篇文章尤其是散文所表达的深层内

涵的分析和概括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在写作方面,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

议论,立意肤浅。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初中阶段是“通才教育”,学生学

到的应该是“通才”知识。中学的每个科目,都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知识。

但由于千军万马要考重点高中,许多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见效快的数学、科

学上去,对语文学科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想

象力和记忆力的培养,有的语文教师还认为培养思辨力是理科教师的职责,因此,

在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中不注重设计富有思辨力的问题,把复杂的活动简单化、

机械化,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空洞、单调,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导致学生在

回答对的时候不知道好在哪里,在错的时候得不到及时具体的修正。长此以往,学

生在语文课堂上浅尝辄止,思考不够深入,阻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消解了阅读和

写作动机,进而使学生疏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助长了快餐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繁

衍。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思辨力的衰退并不是考试之过。近年来中高考的语文试

卷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许多省市把“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

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作为今后中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但部分语

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因此,有效整合

学习资源,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一、设计富有思辨力的课堂提问

富有思辨力的语文课堂提问具备怎样的特征?首先它应该具备开放性,绝不

是那种“是不是”“有没有”等等简单的封闭的选择性的提问,也不是那种类似“假如

你是文中的人物会怎样做”的天马行空式的提问;其次它还应该具备答案的多元

性和多维性,这样的提问便于学生从多个维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的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同样教《皇帝的新装》,很多教师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中的皇帝、大

臣、骗子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对初一学生来说丝毫没

有思辨价值的问题上,而在“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说出真话”的问题上只是蜻

蜓点水,失去了培养学生思辨力的绝好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

教师本身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了。与之相

反,有的教师就做得很好。如我校徐欢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理清课

文的情节,然后把文中“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改成“只要看得见这衣服的人就是称职的或者是非常聪明的”并抛出一

问:“在文中的皇帝、大臣、百姓看来,怎样做才算是聪明的和称职的?”学生经过思

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保住自身的名誉、权势等。”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再让学生

探讨“小孩为什么会说真话”,答案就不仅仅是童言无忌,而是无私无畏。徐老师并

不满足于此,最后抛出一问:“敢说真话的只有小孩?”学生再次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