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未展芭蕉阅读答案
未展芭蕉阅读答案
导语: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
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
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未展
芭蕉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试题】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
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还未展开芳心
2.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
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
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
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
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作者简介】
钱珝,唐代诗人。字瑞文,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钱起曾孙。
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举进士,累迁尚书郎。公元895年
(唐昭宗乾宁二年),由宰相王抟举荐,擢为知制诰,又升任中书舍
人。公元900年(兴化三年),王抟被贬,钱珝亦受牵连而被贬官,
出为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司马。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录存其
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
族,山西秀容人。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
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
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晚年致力收
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元遗山先生全
集》。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
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
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
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鉴赏】
《未展芭蕉》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
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
难以忘怀。
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谕指。这首诗究竟是何作意,已无法考究。
这里,我们不妨可理解为借物喻人。诗人巧妙地把一个情窦初开而又
娇怯含羞的少女比作未展芭蕉,希望她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
而不要半藏半掩。实际上,掩掩藏藏是无济于事的,她的一腔情爱终
归是会被人窥察到的。由于诗人把自己的心思附丽于娇美的形象,故
而显得诗意含蓄、深沉,感情挚着而热烈,开拓了前人诗中所未曾有
过的境界,以自己全新的艺术个性步入了唐诗佳作的殿堂。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
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
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
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
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
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
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
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
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
“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
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
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在
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
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
隐藏在心底。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