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重点知识总结.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毒理学

第一章

1、药物在机体发挥药理作用或产生毒理作用的组织器官可完全不同

2、靶部位、毒性靶组织(器官)

3、同一药物可能有不同的毒性靶部位,而不同的药物可能具有相同的靶部位

4、毒性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毒性作用靶部位并一定是其浓度最高的部位

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持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TI=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ED95~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该值越大越安全。

药物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性、迟发性

2、可逆性、不可逆性

3、局部毒性、全身毒性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

一、从给药部位到靶组织

二、终毒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三、细胞功能紊乱及损伤

四、修复紊乱或错误修复

第二章

(一)经消化道吸收

1、单纯扩散,脂溶性大、解离度小

2、多种因素可影响吸收:药物本身理化性质、pH值、胃肠蠕动、食物量和质

3、金属离子及盐类可与药物结合,降低溶解度而影响吸收

4、重金属及盐类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沉淀而影响吸收

5、首过效应是影响消化道吸收的重要因素

(二)经呼吸道吸收

1、吸收迅速且完全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药物

2、易溶于水的气体药物在上呼吸道吸收,鼻粘膜可减轻水溶性气体和高反应性气体对肺部

的损伤

3、水溶性较差的气体药物主要吸收部位在肺泡

4、粉状物质或气溶胶则在呼吸道表面附着,易引起毒性

4、经呼吸道吸收药物的毒性取决于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及与血细胞结合的程度

5、呼吸道清除颗粒相对较困难,长期吸入颗粒易引起纤维样病变

(三)经皮肤吸收

1、表皮脂质屏障、附属器官

2、第一相为透过角质层,限速过程,皮肤的通透性取决于扩散力和角质层厚度

3、第二相为透过表皮层,扩散

吸道清除颗粒相对较困难,长期吸入颗粒易引起纤维样病变

4、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方面主要为角质层的厚度及含水量

药物方面主要为脂溶性和分子量

1

(四)注射吸收

1、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主要取决于局部循环

2、静脉注射及动脉注射不存在吸收问题,较易产生毒性

二、药物分布环节的毒性

初期主要靠血流

后期主要取决于组织亲和力

药物进入细胞过程:被动扩散(脂溶性、解离程度)、主动转运

(一)表观分布容积

1、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

2、药物发生毒性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并非一定是其分布浓度最高的组织

3、组织亲和力、蓄积存储组织

(二)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蓄积

1、血浆蛋白结合:可逆性、结合型药理(毒理)活性暂时消失呈储存状态、特异性低易发生

置换、广泛性

2、在肝肾中蓄积:浓度较高

3、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亲脂性,自我保护机制

4、在骨骼组织中蓄积:在骨骼表面物质(无机羟磷灰石结晶)和周围液体(细胞内液)之间发生

吸附交换

(三)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脂溶性小或极性大药物难以穿透,自我保护机制

2、胎盘屏障:进入较慢,胎盘具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

3、血眼屏障、血睾屏障等

三、药物生物转化环节的毒性

1、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

2、I相反应显著改变药物固有活性,II相反应增加药物的极性

3、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谷胱甘肽S-转移酶

2、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1)II相(结合)反应中的重要酶系

(2)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药物(毒物)结合

(3)可被亲电子基、超氧阴离子、活性氧和活性氮修饰激活,加快灭活亲电子基团

四、药物排泄环节的毒性

(一)经肾排泄

1、肾小球滤过:分子量,血浆蛋白结合率

2、被动扩散:pKa、pH

3、主动分泌:弱酸性通道、弱碱性通道,竞争性抑制

(二)经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易引起毒性

(三)经呼吸道排泄

挥发性药物或气体

(四)其它途径排泄

乳汁:易对婴儿产生毒性,杀虫剂、乙醚、咖啡因、金属等

药物进入体内产生毒性作用的因素:

1、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

2、药物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

2

3、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

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一、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

1、阐明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预测靶器官,解释机制

3、明确重复给药对动力学特征影响

4、探索种属差异,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3****99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