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常态读写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docx

常态读写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态读写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无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群。课标在这个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特别强调,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思辨能力。其实,多年来,我们始终追求在常态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多种路径。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探索谈几点基本做法。

一、梳理、辨析选文中的“矛盾点”,组织思辨性活动,提高评判能力

教材选文作为一种教学文本,需要教师挖掘其中隐含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思维层面感知、学习作者的言语智慧。针对文本教学价值挖掘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蓝棣之提出的“症候式分析法”,即关注选文的语言、内容、结构等核心要素,抓住文本中各种反常的、疑难的、矛盾的“症候”现象设计思辨性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升评判能力。从这种分析方法出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选文内部蕴含的多种多样的矛盾点,尤其是内容层面的矛盾点,作为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读写活动的教学凭借。矛盾,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发现矛盾,就是要敏锐感知到文本中看似对立的、不和谐的或令人费解的,实则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表述,并揭示其表达效果,这是一种重要的思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这些矛盾点。

比如,小说《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从前文的具体描写上看,这晚的“戏”实在无趣。作者不止一次写到“很老的小生”,以及唱起来没完没了的老旦给“我”和伙伴们带来的无聊,甚至最后因“熬不住”而走掉了。那么,为什么无趣的戏会成了“我”心中不再复见的好戏呢?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从“社戏”本身理解“好戏”之“好”,还要从看戏的旅程、伙伴的说笑及乡下淳朴的民风上感知“好”之所指。也就是说,戏之好坏是一回事,看戏者那夜的经历和体验是另一回事,因为后者的愉悦和难忘,连带着“戏”也好起来了。这就是鲁迅非要在“好豆”“好戏”之前都加上“那夜似的”的原因。经过上述分析,看似“对立”的内容和感受,一下子就“统一”起来了,学生的思辨思维也在这样的分析中得到了发展。

再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中也有类似的矛盾:“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爱汝”却“勇于就死”,是矛盾的,至少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而正因其矛盾,更显示出超越常人的“大爱”。“不信有鬼”是从科学出发的,这是革命志士的日常观念;“望其真有”是从情感出发的,是此时此刻生离死别的一种“寄托”。“爱汝”与“就死”、“不信”与“又望”,这看似对立的表述,在“常态”与“异态”、“平日”与“今(时)”的语境中统一起来,一个伟大而不失深情、深情又难掩伟大的革命志士形象,便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这样的矛盾最为丰富。《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说”与“不说”,《祝福》中祥林嫂对地狱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等等,这些矛盾点都是非常具有思辨价值的话题。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矛盾点组织、设计具有思辨价值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孔乙己》,围绕“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矛盾表达,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1)根据文本判断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并且找出理由(死了:很久没见了;身体打残了;天气越来越冷;无人关心。没有死:无人发现他的死);(2)想象并描述孔乙己死的场景(时间、地点、情状、细节);(3)为孔乙己写碑文。再如教学《背影》,我们以父亲来信中的矛盾(“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组织探究活动:(1)根据来信判断父亲的身体到底如何?(2)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表达?(3)根据文章和写作背景,说说这封短信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改善父子关系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案例都是借助文本中的矛盾点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评判事物的能力。

发现这样的矛盾背后的深意,需要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且还要善于把文本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二、关联多种学习资源,设计思辨性任务,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材选文的解读和学习空间有其局限性,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对文本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延展,融入精要、好懂、有用的学习资源,搭建思辨性读写活动的思维支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文本自身进行适当关联,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写作,增强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