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解读新课标语文阅读.doc

解读新课标语文阅读.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的特点。”这里“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是一门基础学科。“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知识能力方面,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特别重视积累,1---2年级就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3—4年级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只有重视积累,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是形成语文能力极为重要、但又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方面。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了量化指标。

在阅读过程方法方面,对朗读特别强调,而且贯串各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方面要求,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1---2年级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大纲”只要求“能大致了解内容”)3—4年级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5—6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到高年级更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等。

在阅读情感态度方面,加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到阅读内容和方法中,1---2年级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5—6年级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都试图体现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比“大纲”要求大大发展了。

当然,语文课程的主要形态仍然是讲课文。我们的语文课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

语文课要扎实落实教学目标,像培养杂技演员那样培养学生,学生读书也都要那样,语文课堂要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主,以《长城》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例,要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与积累内化过程,最终达到言语实践的应用外化过程,语文课就要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要用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模仿课文中的语言去运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内化。

在倡导生本课堂,课前老师先与文本对话,挖掘课文内容与思想,即就是吃透教材,用教材来教语文,不是教课文,不用逐段分析,不要一段一段的讲、读背,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深入课文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理解、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跟课文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疑点、难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课文这个例子的增值。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动脑想、动口说,多读、多想、多思,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不要过的讲解,不要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老师不能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每节课都是老师提问学生答,学生答完刚好是答案,然后一板书就结束。这样看起来顺理成章,学生所有的回答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差错少,可学生自己真正掌握理解又是多少,学生自己与课文发生思维碰撞,折射的思想火花,

语文教学无深浅、教无定法,但只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与建议去实施,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愿大家都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结出累累硕果。

文档评论(0)

朝兵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原版文件原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