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讲解1122(共12个) .pdfVIP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讲解1122(共12个) .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讲解

一、而

1.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吾尝跂起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而”“所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以便“以此”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

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3.助词无实义。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并序》)

三、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1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呀”,有时不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苍苍。(《赤壁赋》

2.助词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并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习化而登仙。(《赤壁赋》)

3.介词相当于“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引出对象,不译)(《劝学》)

四、乃

1.副词

(1)表示两事顺承或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才”“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范围的限定,可译为“仅仅”“只”。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4)表示肯定,可译为“就是”“原来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文档评论(0)

136****8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