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检测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
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
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
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
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
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
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
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
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
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
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
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
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
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
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
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
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
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
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
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
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
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
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
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
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
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
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
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
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
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
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
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
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时天道的传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