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泰戈尔纸船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pdf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泰戈尔纸船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泰戈尔纸船的教学反思篇1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新课程中,要求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例如

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放纸船的经历,谈谈感受,学生们畅所

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内

容上,学生的认识角度很独特,也很深刻。这些是教参书所没有提到

的,更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

哈姆来特”的开放性鉴赏,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

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结合

在一起,放飞他们的思绪。从学生写诗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较高的

水平,但那的确是他们通过学习得来的成果。当学生们拿着自己写的

诗都抢着让我帮修改时,我被学生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面对那一

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

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合作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

上没有及时充分展现,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泰戈尔纸船的教学反思篇2

在设计《纸船》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朗

诵感受体味诗中的感情;二是通过讨论分析,体味学习诗歌的语言;三是

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

——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课堂。

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让学生听、读,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让学生

走进思念母亲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让这种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从而

引导激发学生不自觉地用情领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开学生的思

维之门,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

从而达到欣赏品味诗歌的目的,这是课堂的重点;最后由赏诗到写诗,

这其实是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难点的跨越。其实,这种跨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越并不是牵强附会、不切实际地拔高,当学生的情感被推波助澜,便

会点燃创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

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第一次有了“诗”的真实感

觉,谁又敢保证:十年后的诗坛上那颗璀璨之星,不是从这一次开始

孕育的呢?所以我对《纸船》做了这样大胆的设计。

其实,我从始至终都努力让《纸船》成为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而

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当我第一次面队《纸船》时就有一种直觉:这是

一首离学生心灵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的感情是如

此朴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没人会不理解这种感情,而因她也出自

一位青年诗人,因此又并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说过:只有教师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只有

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

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

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

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

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凭直

觉找到了这个“共鸣点”,并且找到了一种表现承载方式——现场诗

歌评改会。当然这种直觉来自于一种信心,抑或是一种理念——“应

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文档评论(0)

155****33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