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VIP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能有重量,气味能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人的各种感觉,可以使人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锺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看过大量相关的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中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已有之,但是把它当作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能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锺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文学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锺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抗举,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连续进行时如串珠。这段话为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

钱锺书说,李商隐形容歌声的诗句“珠串咽歌喉”和《乐记》中那段话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觱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乐记》里所描述的声音效果这里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形容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其把歌声比作露珠,又使歌声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

钱锺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郡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锺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

(摘编自李莫谦《能听香的耳朵——通感》)

材料二:

形容声音的“脆”,可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儿”一样。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的“寒磬满空林”,清远的磬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中对声音的创造性描写很多。钱锺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如“干风随马竹声焦”;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人幽鸟声如剪”“燕语明如剪”“鸟抛软语丸丸落”。

钱锺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说“一阵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的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一些联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如美餐一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

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锺书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作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卷子杂货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多年致力于一线教学工作,结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习提升的,取得更好的成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