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皖南医学院专升本护理语文试卷.pdfVIP

安徽皖南医学院专升本护理语文试卷.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安徽皖南医学院专升本护理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

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

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

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

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

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

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

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

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

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

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

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

是一种文化选择。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

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

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

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

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

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

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

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

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

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

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

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

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

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

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

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

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

文档评论(0)

133****90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