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言的模糊性 情境的明确性—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语言特性探讨.doc

语言的模糊性 情境的明确性—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语言特性探讨.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的模糊性 情境的明确性—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语言特性探讨

语言的模糊性情境的明确性—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语言特性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精神,高考命题者抓住语言的模糊性进行设题,再济之以明确的情境,有效实现了对于学生素养与能力的测评。但此命题实践尚在实验阶段,由于命题者对语言和情境的融合把控不够,也产生了不少具有瑕疵的命题,须得进一步努力。

一、语言模糊性的发展趋势

1979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首先从国外引进了模糊理论,国内的语言学研究开始认识到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而在诸种类型的语言中,由于人类的思想情感不可捉摸,所以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性又是最为典型的。

语文作为一门以鉴赏文学作品为核心任务之一的课程,在语言上就有模糊的特性。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的语言模糊性一直是边缘化的存在。

因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标准化考试,倡导绝对标准的答案,语文教学受其影响,也开始追求一种极致的精准性,即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的词意、句意和作品主旨。人们虽然对标准化考试的批判从未停止,却始终未找到合适的方式既能保有标准化的优势,又能尽量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之前的改革思路大抵从题型设置入手,譬如调整主客观题的占比,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其根源在于追求命题语言精准性的前提并未改变。命题的术语是固定的,题目的类型是固定的,答案的设计还是固定的,那么无论如何变革,都会是模式化。

直至2021年4月1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21年高考公告第一号》,提及“我中心自2020年起,不再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这是一种新变发生的信号,表明了命题人对于命题语言精准性的反思,既无考纲,那么术语、题型与标答都将不复存在,预示着高考命题语言向模糊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加之新课标对高考命题原则给出了新的指导,“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要求都暗示了命题语言的模糊性倾向,唯有模糊,才能开放,也才能有效避免模式化和标准化。

如果命题语言向模糊性方向发展,那么问题也随之产生,在测评中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呢?对此,新课标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路径,那就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来设计典型的任务。

换言之,就是用明确的情境来约束模糊的语言,帮助读者“辨析模糊言语信息,获得准确的信息”。这样,即使语言是模糊的,但是基于明确的情境,学生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都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进而从自己的学习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并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还能充分保证新课标要求的测评的主观性与开放性。

总结来说,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试题,必然是模糊语言与明确情境的结合体。但就目前的高考命题实践来看,对于二者的平衡与融合依然处在实验的阶段,我们不妨从语言的模糊理论入手,济之以明确的情境创设,再结合具体的高考试题分析,希望能为其带来新的启发。

二、语言模糊性的应用情况

“模糊”作为语言的专业术语,自然应当有其明确的定义。对此,不同的语言学家给出了不同的阐释。皮尔斯指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也就是说,同样一段语言,它提供多种可能的理解。依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那就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

具体到文学语言,其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含蓄性、相对性和暗示性等,这又与新课标中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质量描述有所呼应,即希望学生能“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

在探讨语言模糊的根源时,通常又会追溯到人类的“模糊思维”,即人可以对有关对象的模糊信息用模糊的方式进行加工来揭露事物的本质,这种通过不完整信息构造完整形象的思维能力,正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所需要的。

而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说,精确性的语言使得文本内容碎片化,破坏了作品的美感,压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但是模糊的语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就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言,它又关注学生基于社会现实的问题解决能力,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不确定的、富有弹性的符号形式,才能更为有效地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复杂多变的生活现实。

可以说,语言的模糊性对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十分适切的。

按照语言类型的不同,模糊性又可分为词语模糊、语句模糊和语篇模糊三种类型。词语模糊源于词义界限的不分明,常见于形容词与程度副词,譬如“好”的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差异。语句模糊既可能是句子所表达的对象本身存在模糊性,也可能是句子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语篇模糊是对语篇不同理解造成的,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高考试卷来看,尤其是2021年以后,命题者都在积极地利用这些模糊性,但依据类型的不同,其表现形式

文档评论(0)

189****64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6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