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唐诗三首.pdfVIP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唐诗三首.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唐诗三首

春夜洛城闻笛

第一部分课文解读

内容解读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想象丰富。他的诗大多是表现对封

建权贵的蔑视,对腐败政治的批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为我们留下

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是闻笛声而思故乡的游子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一种与爱国主

义相通的崇高感情,具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这首绝句是通过写笛声来巧妙地表达思乡情

的,其巧妙之处是诗人听到《折杨柳》曲的笛声,而这首名曲正是古人用来表达离情别绪、

怨别惜乡的,它一下子就勾起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强烈共鸣,于是作出了这首千古绝句。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

都有感而作。

艺术特色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

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

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

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

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

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

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

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

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

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

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用得妙。“散”

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

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

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

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

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

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

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

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

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

,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

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第二部分教案示例

教学要求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

2.领会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崇高的思乡之情。

3.反复诵读并背诵。

教学时数

文档评论(0)

132****40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