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VIP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

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

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

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

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

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

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

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

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

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

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

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

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

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

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

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

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

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

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

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

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

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

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

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

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

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

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

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

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

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

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

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

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