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二)IgE及其受体

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IgE的产生依赖于IL-4。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FcεRⅠ为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Ⅱ为低亲和力受体。两种受体表达于不同细胞,FcεRⅠ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高水平表达,而FcεRⅡ分布比较广泛。临床上,特应性个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FcεRⅡ,同时血清中存在高水平分泌型FcεRⅡ。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mastcel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在形态学上非常类似,均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数量较少,但也可被招募到超敏反应发生部位发挥作用。两种细胞均高水平表达FcεRⅠ,胞质中含有嗜碱颗粒,颗粒中储存有肝素、白三烯(leukotriene,LT)、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但两种细胞表达的膜受体和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尽相同,如肥大细胞表达组胺H4受体,分泌IL-5等细胞因子,嗜碱性粒细胞表达组胺H2受体以及C3aR和C5aR,分泌IL-4等细胞因子,因此二者在Ⅰ型超敏反应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循环血中仅有少量存在。某些细胞因子如IL-5、CC亚族趋化因子与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表达FcεRΙ并诱导内含颗粒脱出,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其中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和酶类物质,主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胶原酶等;另一类介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类似,如LT、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等。这些物质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嗜酸性粒细胞还能释放组胺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灭活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LT,对Ⅰ型超敏反应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发生机制

(一)机体致敏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应答。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表面结合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的肥大细胞或致敏的嗜碱性粒细胞。通常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如长期不接触相应变应原,致敏状态逐渐消失。

(二)I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

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特异性结合。单个IgE结合FcεRⅠ,并不能刺激细胞活化;只有变应原同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2个以上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档 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