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四川省大邑县新民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演变与更新
摘要:自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平原开始了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农村地区的规划、改造及建设。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村生活收入来源的增长,农村地区自发地建设与更新也时常发生。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民居聚落必将面临重写。本文以新民村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浅入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机制。
关键字:民居聚落演变聚落更新新民村
引言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差距巨大,自成都正式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平原开始了城乡一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对农村地区的规划、改造及建设,以期改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状态。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成都乡村区域社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聚落空间形态等改变提供了重要条件。本文以新民村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浅入剖析影响该聚落形态结构的演变因素,探寻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机制。
聚落的演变
大邑县鹤鸣乡新民村位于成都市重要的旅游走廊——安西走廊之上1,距成都中心城区约2小时车程。其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受成都中心城区及外来经济辐射较低,基本以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收入为额外收入。其建筑格局、形制、风貌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特征。因此,新民村的发展阶段、生产生活方式是成都平原传统民居的一个日常缩影,具有普遍意义。从新民村的调研来看,影响该聚落变化的因素主要包含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聚落发生由内自外的变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聚落的衰落
根据2018年与2020人口数据统计分析,至2018年底,新民村下设11个村民小组,共692户,2038人,其中农业人口2028人,劳动力961人,从业劳动力924人。2018年全村劳动力961人,外出790人,2018年外出796人。新民村劳动力外出均达到82%,占总人口的39%。从全村户籍人口分布情况来看,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从收入来源的调查分析上,该区域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和务工。务工人数分布较为均衡,务农务工收入差别较大,务农平均年收入在10000至20000之间,务工在30000至40000之间。
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内因式的改变,由于外出务工收入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大量适龄劳动力外出,导致现状居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少量的儿童。聚落周边自有耕地呈现出少种,荒种的现象,收获的蔬菜、稻米等在基于维持留守老人与儿童的日常所需之上,额外部分才会出售到周边市集或被批发商收购,用以贴补家用。同时,从建筑年代的划分来看,全村以1949-1980年及以前的建筑为主,后期新建建筑较少。尤其是近几年来,全村基本无新建建筑,多为局部扩建。另外,从建筑高度与建筑风貌分析也可印证这一结果。全村建筑高度以一层建筑为主,二层建筑占比为11%,三层建筑占比为5%。从调查来看,与传统建筑部协调的多为1980之后修建的建筑,约为10%左右。进一步细分,其坍塌建筑与荒废建筑约占5%左右。由此说明,该聚落由于生产方式地改变导致聚落衰败。大部分青壮年在外务工,其原有成长的居所变为第二居所,而在外打工的临时居所或购买的商品房则成为长期使用居住的地方。留在村内老人因为经济、家庭意愿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无力改善其居住环境,处于维持生活的阶段。
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聚落居住单元格局、功能及使用率的变化
从生活方式分析,聚落整体依然保留为居住状态,房屋基本无任何其他功能的改变,且房屋的整体使用率在降低。按照建筑划分年代提取来看,1949之前建筑多为一层的四合院格局;1949年之后多为一、二层混合式格局。以下就各个年代典型建筑进行逐一分析比较:
四合院式布局(1949之前)
小卖部大院是非传统中轴对称形式的四合院,前后各构成了两个四合院院落,入口处的小天井空间颇有江南园林天井的精致,而后院的大天井则有典型的林盘四合院的风味。前后两个院落相连,形成比较少有的四合院群落式古建筑。从其建筑格局判断,历史使用功能应为入户龙门、前堂、后室、厢房、厨房以及四周保护性石砌围墙。然而从现阶段使用情况来看,建筑使用功能涵盖居住、生活起居、厨房、杂物间,以及空置房间,使用率低。使用的房间非集中使用,大多是选取建筑情况较好、面积较大的房间使用,较差的房间则空置。同时,在这一年代的建筑还有一个较有特色的建筑形制,即“三重龙门”。龙门形制采用三重,“一正两偏一下”,有的甚至有四重龙门。当地古民居的多重龙门在川西平原的民居中比较少见的,根据访谈得知可能是因为临近山区,当年是为防匪患。在其后年代的建筑则很难找到这样的形制。
混合式民居(1949之后)
因为当地古建筑年久失修,导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