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育才学校高二语文十二月考试试卷

第I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史料的搜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认识史料的能力。

很多史料的价值不是完全可以从正面看得出来的,在它们的反面或侧面,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历史内容,我们若是把这类史料放弃了,那便是重大的损失。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东郡人刻石云:“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其反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了“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又如其中记始皇派徐福等入海求蓬莱仙药事,这在表面看来,不过是迷信的记录;而在另一面,却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发展,已经在开始寻求海外市场。

还有一种史料,个别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要综合起来,才能显出更大的价值。例如黄河决口,历代史籍皆有记录。这些记录单个去看,只是报告某年某月黄河在某处决口的片断史实。近人张了且氏著《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一文,把这一类的史料依其先后类列起来。于是,这种综合了的史料所表示的便不只是片断的时事报告,而是历代黄河决口的次数:计西汉1次,东汉1次,魏1次,晋1次,唐12次,五代12次,宋(金)71次,元61次,明121次,清73次,共泛滥360次。从这种数字的排列,我们就可以对于黄河的泛滥得到一个总体的认识,。

又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平帝元始二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这个笼统的数字,实在没有很多的意义,但是我们若把当时各国的人口分别观察,则知当时的人口大半集中于黄河流域,而尤以今日山东、河南接壤之处,最为密集。当时在司隶校尉之外,全国分为十三部,而司隶校尉及豫、冀、兖、青、徐五部,占地不过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六十八以上。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在西汉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仍然是地广人稀。

还是以人口数字为例。如《通典》中记载,三国时人口数为1473423户,7672881口。单从这个史料本身看来,不过是三国人口总数的记录。但是,我们若把这个数字与东汉桓帝时的人口数字)作比较,则两种数字相减之差,就显出了另一新的历史内容,即三国时人口较之东汉末叶的人口,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九;而其减少的绝对数量,则将近五千万人。这一巨大的人口减少的数字,就表明了东汉末年大混战、大饥馑、大疠疫、大流亡所加于社会的破坏之重。

假如我们用这样一些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会变成极有价值的史料。

(取材于翦伯赞《史料与史学》)

1.认识“东郡人刻石”所示史料时,文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挖掘史料的隐含信息 B.关注史料的历史环境

C.兼顾史料的不同方面 D.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

2.下列填入第三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黄河在豫的泛滥现象其实是自古有之。

B.即唐代以前的黄河治理工作做得比较好。

C.即自五代以后黄河在豫的泛滥渐趋频繁。

D.即明代时期黄河在豫的泛滥灾情最严重。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方法的改善,有利于充分挖掘一些史料的价值。

B.史料的反面信息通常都比正面信息更具有研究价值。

C.只要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挖掘出巨大的价值。

D.所有数据史料中都暗含着有价值的重要历史信息。

【答案】1.D2.C

3.A

【解析】

【导语】文章阐述了认识史料的重要方法及意义。通过对秦始皇本纪、黄河决口、人口数据等史料的深入分析,指出从史料的反面、侧面及综合对比等角度挖掘,能让看似平常的史料展现出重大历史内涵,如人民情感、经济中心转移、社会破坏程度等,强调了运用正确方法解读史料可使其价值升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文中没有涉及。原文说的是“这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其反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了‘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这条史料的隐含信息,就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这也是关注了史料的历史环境下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因为兼顾史料的不同方面才能得出的结论。只有“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文中没有涉及。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原文数据“计西汉1次,东汉1次,魏1次,晋1次,唐12次,五代12次,宋(金)71次,元61次,明121次,清73次,共泛滥360次”中可以看出,数据出现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