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docx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doc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精品语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美也。然(2)于吾等,则几成绝迹。西山偶遇,(3)于今已十载矣,未睹其姿。今退耕还林,乡野葱郁,黄鸟复见,其鸣之美也,倍(4)于昔也。吾乡之美,称(5)于四方也。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乡老言(7)于吾也。(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可译为“到”。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6)?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可译为“在”。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

(8)?构成复音虚词“于是”,可译为“在这”。

(9)?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可译为“在”。

【参考译文】

“黄鸟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却基本上成了绝迹。我曾经在西山偶然遇见过,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再看到过它们的身影了。如今退耕还林,乡村中树木郁郁葱葱,又见到黄鸟了,它的鸣叫声比以前更动听。我们家乡的美被四方所称赞。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乡老对我说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快乐吗?

2.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精品语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然今人(2)与古人孰智,庙堂(3)与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4)与清廉君子,离奸佞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5)与?吾等(6)与君建言,又恐君自(7)与吾复算耳。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更……”。

(3)?连词,表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