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圣贤治理国家,追求“和”是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尚书》中有许多表达“和”的文字,大都含有“和谐”“和平”之意。美国学者贺凯认为“和谐自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点。孔子生逢乱世,礼仪丧尽、战祸连绵、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激发了孔子对于“和”的热切期盼和关于“和”的深刻思考。《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一个人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动时,心中平静淡然,叫作“中”;表露出来后,合乎法度,无所乖戾,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和”是天下之人共同遵从的普遍法则。若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就各安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在孔子看来,国家“和”的基本表征是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百姓以睦相守,是谓国家和顺。
如何才能实现“和”,孔子强调“德”的作用。“德”可以理解为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礼记·大学》曰:“德者本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孔子以反映“民本”为根本志向,主张治理国家是道德与事功的统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安。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就是说,怀德是安身立命之本,立德是建功立业之基础。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诉求。“民
为邦本”是政治理念,“为政以德”是政治原则,“保民养民”是政治策略。德政是指向善的心愿。德是政的内容,政是德的载体。《论语·颜渊》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一方面,孔子强调以德治国,是把道德作为治国重要内容或立足基础。以德治国强调以说服、教育、劝导、感化等方式提高道德认识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孔子要求在上者明道善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行“惠民”“安民”“利民”和“富民”政策。孔子思想是国家治道之本。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主要讲的是道德修养,“安百姓”主要讲的是在民众中推广道德的内容。孔子由最基本的亲缘相处,推测一个人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的效用,在危难时刻体现出深明大义,表现出推己及人、惠及社会、实施德政、博施济众的深刻思想。孔子强调君王自身是“正德之本”,应为万民之表率。《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谭嗣同认为:“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义”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相互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
(摘编自徐平、陈丽华《大道人心,卓然自立——孔子思想的四重境界》)
材料二:
老子认为“道”本身是和谐的,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得道”,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执大象”,“以道莅天下”,按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原则办事。
老子说:“夫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意思是说,天下人是神圣的啊!对他们不可强行所为,也不能硬性控制。强行所为的,必然失败;硬性控制的,必将失去。究竟是视人民为“神器”,“以百姓之心为心”,一切顺应民心民意呢,还是视百姓如草芥,对其强行宰制,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呢?这是治国者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态度问题。显然,前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后者只能勉强维持社会的暂时稳定。老子还认为,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制度层面建立“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普通民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并积极倡导“为而不争”的社会风尚。
如果说保持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大厦的主体,那么每个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则是这个大厦的坚实基础。没有社会个体身心的和谐,和谐社会只能是海市蜃楼。为此,老子对个人身心和谐问题也多有论及。
针对人们追名逐利致使心为物役、身心分裂的情况,老子反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的回答是:“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心为物役、理为欲惑,古已有之,于今为烈。鉴于人们身心分裂的情况,老子反诘:“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即在名利地位面前,能否做到灵魂“不出窍”呢?现在的人们也应当据此深沉反思,权衡利弊,真正把个人的名利地位视为身外之物,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否则要保持自己身心的和谐也很难。
(摘编自董京泉《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贤治理国家追求“和”,而“德”凭借其社会责任感在实现“和”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地理试卷.docx
-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英语试卷.docx
-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期末)数学试卷.docx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期末)语文试卷.docx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卷.docx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化学试卷.docx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数学试卷.docx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docx
- 辽宁省抚顺市省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