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pptx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目录;PART01;重要概念解释;重要概念解释;重要概念解释;PART02;核心知识整合;2.元明清地方机构的创新

(1)元朝:创立了行省制,相对集中了地方的权力,又从制度上确立了行省为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较好地解决了集权与效率的平衡问题。

(2)明清:明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分别由三司掌握,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出现了与宋代同样的问题。为解决地方权力分散、治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明朝中后期,开始确立权力相对集中的督抚制度,清朝统一全国后,继续沿用这一制度。

3.地方权力的考核与监察:秦代以后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察,有利于改善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规律总结地方权力相对集中,地方权力较大,有利于提高地方治理效率,但也容易造成地方割据问题;地方权力分割过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地方治理难度加大,不利于抵御周边游牧民族的袭扰。在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中,元明清的地方制度相对较好地解决了地方治理效率与中央集权的平衡问题。;知识点二、乡里与保甲——乡村的稳定与组织

1.政府的乡里机构:从秦汉至明清,县下设置直接管理民众的乡里组织,各朝稍有变化,但基本原则变化不大,负责基层治安和征收赋役。

2.民间自治的设计: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重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保甲制度;宗族制定的族规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具有一定的自我治理作用。

3.乡里保甲的合一:清朝时期,保甲管理人员官僚化,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知识点三、户籍编制与赋役——基层治理的核心

1.目的: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化;知识点四、基层教化与优抚——思想控制的基石

1.基层教化

(1)古代中国,基层教化受到各朝的重视,但是,宋朝之前,主要以家训来教化百姓,效果有限。

(2)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百姓,乡绅成为基层教化的楷模。

(3)明清时期,乡约逐渐演变为由官方制定的“圣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2.救济优抚

(1)救济: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国历代政府重视社会???济,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民间组织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2)优抚:优抚老弱贫苦群体、尊重与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中国历朝都重视对老弱病残的优抚,以宣扬政府的合法性。;;知识点六儒家对基层教化的设计;知识点七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渠道

(1)政府行为:中国古代历代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是社会救济的主体,尤其是面对大灾大难的情况,政府会动用国家储备大规模救灾。同时,政府还鼓励民间相互救助和民间积蓄。

(2)宗教组织:中国古代的宗教组织有举办慈善事业的传统,如唐朝寺院设立的悲田院,专门关注老而无依者,饥饿施粥,有病给药,死则安葬。

(3)宗族救助: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宗族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家族往往设有族田、义庄、义田、义塾等。

(4)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对特定区域内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PART03;命题角度;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由中央任命的国相掌握,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典例2】(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西汉降低了王国官吏的级别和待遇,其意在削弱王国势力,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误。“节约中央财政开支”也不属于根本目的,B项错误。材料说明西汉统治者意在削弱王国,而不是废除王国,D项错误。;角度2.——国家治理的完善

价值引领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国家治理”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新高考对这一长效热点的考查日渐增多,要求考生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得失。“国家治理”不仅是新高考的热点,也是理解选择性必修1的关键所在。;典例突破(2021海南卷,2)《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角度拓展:东汉时期,以记录最为完整的京都洛阳为例,在一个半世纪中所遭遇的自然灾害约为百次。灾害发生的频次东汉较之西汉更高,王朝后期比前期更多。最后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据此可以推知,东汉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