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储能行业分析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战
略地位凸显,储能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因此储能如今备受各方关注,而且市场空间几乎肉眼可见。基于此,本
文从储能的几种主要方式、重要性、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并深
度解析了储能产业链,对相关重要公司一并进行了梳理。从投资角度来
看,逆变器的确定性更高,资金也更偏爱。最后要强调的是储能行业的
估值都偏高,请谨慎参与,新行业变化很快,对储能感兴趣的要时刻关
注行业变化。
由于储能行业分析内容较多,本文从三个部分着手分析,第一部分为储
能行业概况分析,第二部分为储能产业链分析,第三部分为行业发展趋
势及相关的企业。
一、储能行业概况
1.储能的定义及分类
从字面上讲,储能就是储能。简而言之,就是将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
下稳定存在的能量,即当能量过剩时,使用特殊设备储存能量,并在需
要时释放能量,从而调整能源供需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不匹配。
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根据储能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包括电能储能、热能储能和氢能储能。
电储能是最重要的储能方式。根据储能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化学储能
和机械储能。其中,电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的储能,主要包括锂
离子电池、铅电池和钠硫电池;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
蓄能和飞轮蓄能。
其中抽水蓄能是最主要的储能方式。抽水蓄能是当前最为成熟的电力储
能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主要用于电力
系统削峰填谷、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抽水蓄能也是目前装机量
最大的技术路线,占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的90%以上;但受地理选
址和建设施工的局限,抽水蓄能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与不同技术路线的储能相比,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液流电
池和铅碳电池都存在明显且难以解决的缺点;锂电池/钠电池储能有望
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因为锂电池和钠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一起开发,因此
技术突破更容易实现;储氢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转化效率仍太低。与
抽水蓄能相比,电化学储能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它可以
灵活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其他场景。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和商
业应用的日益成熟,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成为新
型储能装置的主流。储能系统的核心要求是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
从成本角度来看,目前只有铅电池的每千瓦时成本低于锂离子电池,但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铅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太低,无法适应需要快速放电的调频场景;
用作容量电池时,其质量约为同等容量锂电池的4倍,便携性有限。
综合来看,锂离子电池是最适用电化学存储场景的技术路线。除成本考
量外,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亦在技术成熟度、能量效率方面有一定缺陷,
因此综合来看,锂离子电池是最适用电化学存储场景的技术路线。未来
随着锂电池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电化学储能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
间,发展前景广阔。电化学储能这个方向里,我们国家主要也是以锂离
子电池为主的。其它类型可以说都还没怎么成气候。包括之前炒作过的
钠离子电池,也都还是个雏形,还没能商业化。所以本文重点分析的也
是锂电储能。
2.储能的重要性
新能源发电的输出具有随机波动和间歇性的特点。电力系统的“双高”
和“双峰”特征很明显。随着碳中和的政策带来的大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