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及答案.docx

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质量调研

语文

2025年1月

注意:本试卷共9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是什么?”是哲学的千古难题,这里只能简略表述。人类整体上都是早产儿,需要长期哺育抚养,不像其他物种降生后很快便形成生存能力-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唯一先天有缺陷的物种,需要后天弥补,亦即需要一个外部支援系统。支援系统分两个方面:物质工具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工具的迭代和社会的进化合成了人类历史-围绕这两个方面,分别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描述或界定,例如“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等。可以说,先天的缺陷是一种先天的“无”。从这个“无”出发,前述的缺陷-弥补机制意味着: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面临缺陷并进行弥补的过程将是无止境的,即不断自我超越和循环上升,这就是成长。而成长正是所有物种当中唯有人类才具备的能力。

但是,人类的这种“唯一性”,由于一种特殊人造物的出现可能正在被打破,这就是人工智能(AI)。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提高性能,即自我迭代和升级。也就是说,AI已经具备了某种“成长”的能力。尽管相关过程需要人类专家介入,但是,考虑到未来AI可能出现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深度智能化的环境中,“成长”就不再是人类专有的属性。“自我学习”的前景使得AI有可能摆脱人类的控制,换句话说,另一“物种”无限成长的能力,这正是面对AI技术时人类危机感的根源所在。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指出,人们内在的“经验”外化为“表达”,透过外在的表达,人们的内在经验得以被“理解”。换言之,借助外在的“表达”,我们得以“理解”他人的“经验”。众所周知,AI可以模拟逻辑思维,也可以模拟类似于人类情感反应的语言和行为。但是,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情感反应”,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它们的效果,即外在的“表达”,其外在表现的背后是人类目前依旧无法理解的“黑箱”。

对他人内在“经验”的“理解”,也就是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包含着伦理的维度,即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仁”,所谓“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互亲善,即主体与另一主体的正向的连接。所谓“仁,人心也”,“仁也者,人也”。从这种“正向的连接”理解人的主体间性,理解“人”,这当然是漫长时间内生物进化和文明演进的结果,也可以说,人类所拥有的复杂的心智结构或内心世界,作为一种内在的

“支援系统”,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仍是对其物种缺陷的一种补偿。在未来时代,人类越来越多的能力将被强大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和超越。可以设想,在那样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未来世界,作为人文科学内核的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即主体间性,包括其伦理的维度,将变得越来越独特和珍贵。

(摘编自祝东力《“人文”的含义与人文科学的历史-兼谈AI时代的“人”》)

材料二:

科学主义就是以科学为世间一切事物之唯一衡量标准,而科学的核心是对象化、客观化、规范化,是工具理性的高级形式,其形象的表现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崇尚科学主义的文学研究,其弊端在于价值论被放逐了。文学学术将文本作为自己的唯一对象,但是,“以文本而不是以生活和世界为对象,正是人文学术制度化的产物,结果在人文学术之政治伦理的核心部分遂颇易暴露其短”。于是,当自然科学为现代化作出贡献的时候,当社会科学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方法的时候,人文科学缺席了。随着当今社会深刻的变化,人文科学才姗姗来迟。然而,这一姗姗来迟的人文科学的战略机遇期,人文学者却很难抓住。人文科学应该为这个国家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即作为某种时代精神),当它成为一堆死的知识或花里胡哨的信息符码的时候,即便投入再大,也仅仅是死的知识或膨化食品而已。如果人文科学不能像先秦诸子学说一般春风化雨地影响着世人,如果不将价值哲学和实践哲学的精神内化于己,它要成为当代的精神动力而非肤浅的文化消费似乎还遥遥无期。

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前沿创新性、客观逻辑性、形式规范性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前沿创新性,这是科学的本性和核心。其次是客观逻辑性,这是科学理性,是方法论问题。最次是形式规范性,这是科学的形式和程序。今天对文学研究的强调大多围绕在这三个层次上。在此,文学研究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目的,具有什么样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被忽略了。因为人的问题并不是前沿创新性、客观逻辑性、形式规范性所能概括的。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知识,放逐的是人本身,以及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与关切。

作为人文学科的分支,文学研究应该始终以人为中心,以阐扬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文学本就是人学,在文学中凝聚着人类对真理、情感、意义、价值、幸福的追求,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推动着人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