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3页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4页
沿江物流园铁公水绿色运输廊道基础设施工程(低碳循环区横向道路)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
第PAGE2页共NUMPAGES4页
1设计依据
1.1设计合同
建设方设计委托书及与我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1.2工程设计资料
(1)《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版)
(2)《长寿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1~12/31/34~36/38~42雨水管理分区)(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20年10月)》
(3)道路沿线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其它相关设计资料
1.3相关规范、标准
(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
(2)《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
(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8)《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9)《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
(10)《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
(11)《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
(12)《重庆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重庆市规划局2009.12)
(13)《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措施》(GB51222-2017)
(14)《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
(15)《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
(16)《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GB55014-2021)
(1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18)《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
(19)《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12)
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2.1工程概况
长寿经开区沿江物流园铁公水绿色运输廊道基础设施工程(低碳循环区横向道路)主要建设内容为烟沙路二期以及横一路,道路具体设计参数如下表。
道路建设情况统计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长度(m)
道路等级
路幅宽度(m)
设计速度
1
烟沙路二期
2146.130
城市次干路
21.5m
30km/h
2
横一路
1873.975
城市次干路
22m
30km/h
2.2设计范围及内容
长寿经开区沿江物流园铁公水绿色运输廊道基础设施工程(低碳循环区横向道路)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
两侧人行道宽度仅为3.0m,在满足道路行人通行需求的前提下,本次设计考虑沿道路两侧人行道设置透水铺装。
3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2、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
(1)管道纵断面图,复核钢筋混凝土管基础形式;复核海绵城市计算,车行道、人行道面积与汇水分区总平面图不一致。
回复:已根据审查意见复核,待施工图阶段修改完善。
4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结合《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重庆市范围内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生态。本次设计结合《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版)及《长寿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1~12/31/34~36/38~42雨水管理分区)(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20年10月)》等技术规定及相关管理办法,对本次设计考虑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LID)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
4.1设计原则
(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
(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
(4)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
(5)道路LID设施只负责收集道路范围的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
(6)有泄流通道功能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可能产生内涝特征的低洼点,若非工程措施因地势受限,则应保证有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
(7)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及施工应尽量减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