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1.4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1.4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1.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物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本节课聚焦于物体形状这一关键属性,是在学生学习了观察物体特征、给物体分类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基础上展开的深入探究。

教材选取了生活中常见且形状典型的物体,如正方体的积木、长方体的纸盒、球体的小球、圆柱体的易拉罐等,这些物体易于获取,方便学生直观感知。通过设计“哪一个装得更多”“给物体分类”“让物体滚动起来”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构建起对物体形状及其相关特性的科学认知体系。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常见物体的形状,并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堆积、滚动和平铺特性,知道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这些行为表现。

3.体会物体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科学思维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物体形状对其行为的影响,如在堆积时如何实现空间的最优化利用,在滚动时为何不同形状有不同轨迹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探究实践目标

1.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哪一个装得更多”“让物体滚动起来”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形状的奥秘,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四)态度责任目标

1.激发学生对认识物体形状这一探究活动的兴趣,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乐于分享。

三、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识别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常见物体的形状,并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堆积、滚动和平铺特性。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物体形状的实例。

四、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物体形状对其行为的影响,如在堆积时如何实现空间的最优化利用,在滚动时为何不同形状有不同轨迹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引导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高效、有序的交流与协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发挥个体作用,提升团队整体效能。

五、教学策略

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体形状的感性认识。

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哪一个装得更多”“让物体滚动起来”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游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如形状分类游戏、滚动比赛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形状的实物,如积木、纸盒、小球、易拉罐等。

多媒体课件,包括各种形状物体的图片、视频等。

实验材料,如沙子、倾斜的木板、透明塑料杯等。

记录表格、形状分类卡片等。

2.学生准备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的物体。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活动:提前在教室前方的桌子上摆放几个形状各异的透明塑料容器,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形状,里面分别装着一些小零食,如糖果、坚果等。上课伊始,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神奇的宝盒,里面藏着美味的零食,不过每个宝盒的形状都不一样,大家仔细看看,哪个宝盒看起来装得最多呢?”引导学生观察容器的形状,猜测哪个容器装得零食更多。

2.学生活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正方体的装得多,因为它看起来方方正正很“饱满”;有的说圆柱体的装得多,因为它又高又粗。

3.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感受物体形状与容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物体的形状。

(二)形状初识别

1.教师活动:从“宝盒”旁边拿出正方体的积木、长方体的纸盒、球体的小球、圆柱体的易拉罐,将它们一一摆放在讲台上,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些物体,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呀?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那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说出它们的形状名称,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8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