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
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
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
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
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
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
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
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
“依依,犹殷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
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
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
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
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
“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
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霏霏”形
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
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
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
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
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
“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
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
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
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
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随处
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描写的是
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
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
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
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与“留”无关,可见“柳”
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
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百师联盟(新高考卷)2025-2026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二)地理试题及解析.pdf
- 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英语检测.pdf
-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英语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模拟卷一.pdf
- 江苏省苏州苏州星海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安徽省浮山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doc
-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高考物理三模试卷含解析.doc
- 上海市崇明区2025届高考物理必刷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doc
- 2025届重庆八中高三压轴卷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一诊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等五校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天水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金华市重点中学高三考前热身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江苏扬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级中学高考物理五模试卷含解析.doc
- 广东省清远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辽宁省凤城市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