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总结
contents
目录
中医儿科学概述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常见疾病及辨证论治
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
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儿科学概述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中医学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和理论体系的学科,主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定义
中医儿科学注重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注重预防和调养。
特点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医儿科医家的经验积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发展历程
目前中医儿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中医儿科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涉及儿童生长发育、营养保健、心理行为等多个领域。
现状
学科地位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重要性
中医儿科学对于保障儿童健康、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治疗儿童疾病,还能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保障。
02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儿童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容易患病,并易传变。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儿童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又有脏气清灵,活力充沛,反应敏捷的一面。
儿童体重增长非等速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的变化为依据。
体重增长规律
身长增长规律
头围增长规律
儿童身长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头围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因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生后头相对大。
03
02
01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问寒热
问汗
问头身胸腹
问饮食与二便
01
02
03
04
询问小儿是否发热、恶寒等,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询问小儿出汗情况,了解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失调程度。
询问小儿头身胸腹等部位是否疼痛或不适,判断病变部位和病情轻重。
询问小儿饮食和二便情况,了解脾胃功能和病情虚实。
VS
通过触摸、按压等方式检查小儿身体部位是否有异常变化,如肿胀、疼痛等。
脉诊
通过切脉了解小儿脉象变化,判断病情虚实和病邪性质。脉诊在小儿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发热、咳嗽等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按诊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口服或外用,以调整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
针对特定疾病,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用多味中药组成方剂,以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治疗
方剂治疗
贴敷法
将药物制成膏剂或散剂,贴敷于患儿体表特定部位,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
熏洗法
利用中药煎汤,趁热对患儿体表进行熏蒸或浸浴,以达到发汗、祛风、止痒等治疗效果。
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患儿体表穴位,以调整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按摩、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
推拿法
饮食禁忌
根据患儿病情,避免食用某些不利于疾病恢复的食物,如生冷、油腻、辛辣等。
饮食调养
选用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薏米等,进行食疗调养,以辅助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
05
常见疾病及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要点一
要点二
风热感冒
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发作期
寒性哮喘需温肺散寒,化痰定喘;热性哮喘需清肺涤痰,止咳平喘;外寒内热需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缓解期
肺脾气虚需健脾益气,补肺固表;脾肾阳虚需健脾温肾,固摄纳气;肺肾阴虚需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乳食不节、食积中脘所致。症见食欲不振或厌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溏等。治以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乳食内积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等。治以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脾虚夹积
伤食泻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以消食化积。
风寒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