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pdfVIP

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镜湖区重点中学2025-2026···········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

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

很有不同。《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

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

为中心,注重内在的追求,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这使得信

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

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

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

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

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救”的总纲领,

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

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

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

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儒家

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

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

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

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

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

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

非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

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

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国为此,

在这个“天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

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中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自李泽厚《苟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司马迁、郑

玄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

其弟子。从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

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中庸》也成为儒

家心性理论的主要理论纲领。

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宋代欧

阳修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因为《中庸》中有“自诚明谓之性”等说法,

但孔子思想却并非如此,在“孔子尚必须学,则《中庸》之所谓自诚而明,不待

学而知者,谁可以当之乎?”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也表示了怀疑。

清袁枚、叶百、俞樾等国《中庸》中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为《中庸》非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