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趋势.pdfVIP

2025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趋势.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趋势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受遗传、环境、教育

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

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不能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任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

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有机结合,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协调发

挥整体的作用。

[关键词]人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的作用两大方面。在教育领

域中,存在两个大问题: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根

本上讲,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

用,教育与人的发展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

三大主体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实现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

点。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这个概念,在1990年联合国发展署的《人的发展报告》中首次

得到明确阐释。可是,缘于概念本身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在

把握客体时具有的多样性、互斥性,目前人们对“人的发展”这一概念仍“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近几年来,研究人的发展的学问越来越多。关于人的躯体发展的科学,就有

发展生理学、体育卫生学等;关于人的精神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心理学、社会

学、人才学、哲学;此外,还有教育学;等等。这些学科由于着重点不同,对发

展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统一。如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从生到死的身心发展过程与

规律的科学,而它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它扭曲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

价值指向,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简单地把人混同于“生物有机

体”,甚至招致将人”兽化”的质疑。社会学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人的社会化;人才

学研究人的成才规律,也即是研究人是怎样在成才的道路上发展的;等等。从教

育学的立场上看,个体的发展不单是一种心理学的事实,也不仅是一种成才的规

律,而是有着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的;这

种变化不是以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而是以个体自主建构内部质的变化而逐步实

现的。它改变着人与环境、自然、自我、生活、学习的联系,改变着人的生活和

生活世界。具体地讲,教育学所定义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成人、成才过程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所包容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这种定义,不像心理学讲的那么宽泛,也没有其他学科那么狭窄;但它又必

须是以其他学科所提供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的。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一理论,认为

人的先天素质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的重大差别。

因此,他对后天教育非常重视,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且强调“学而时

习之”。孔子认为人性天生是“相近”而又有差异的,后天则由于“习”造成人与人

之间的差异更大。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从这些论述看,孔子充

分肯定教育(“学”)的作用。实际上未必有“生而知之者”,人之“上”“下”都是由“学”

来决定的。后来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教育的主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31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