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虚拟自我”的形成机制之新闻媒体研究.docxVIP

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虚拟自我”的形成机制之新闻媒体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虚拟自我”的形成机制之新闻媒体研究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发现,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在接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后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出了回应,在后续的符号互动中,他人对其的态度形成了“客我”,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主我”以他们认为的具有理性的语言符号对“客我”做出回应,在符号互动中形成草根网络民族主义的“虚拟自我”。

第一章绪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民族主义者提供了愈来愈多的新平台,从论坛、贴吧到社交媒体,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民族主义也产生了诸多变化,这促使我们重新对民族主义进行探索、描述与验证。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浪潮始于上个世纪末,具体来说,指的是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等的爆发引发了中国民众的不满,于是他们通过网络表达不满与抗议,并在线上进行社会动员发起线下示威活动。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传播媒介从最初的论坛,如“强国论坛”、“铁血社区”,发展到后来的诸如“爱国者同盟网”及“918爱国网”等网站。随着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化了,如分享短实时信息的

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在线问答社区“知乎”、以“与中国共同崛起”为理念的视频网站“独家网”,在新的传播媒介上,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与动员形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网络民族主义者可以是自发性地,也可能是自上而下由官方进行引导而集结起来的,例如在201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南海仲裁案的“中国一点不能少”的相关微博,引发了各大媒体及至少三十位明星的转发与点赞,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与讨论。但是相比之下,由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草根网络民族主义更为显著。网络民族主义者关注的话题颇为广泛,主要包括经济、地缘政治、体育、娱乐、教育等,在相关事件中都能看到网络民族主义者进行意见表达的身影。

....................

第二章文献综述

1.符号互动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社会群体如何决定成员个体的经验与行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四种流派—

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符号互动学派。符号互动论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宄人类群体生活、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与规律。194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

赫伯特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对自我形成过程的符号互动论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呈现。米德认为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他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思考者、行动者的主体,客我是一个人采取的影响其行动的他人的态度,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即在符号互动中自我得以形成。社会心理学把个体的活动或行为置于社会过程中来研究—

个体是恃定社会群体的成员,个体的行为只有根据认识整个群体的行为才能得到理解。作为社会心理学范畴内的理论之一,符号笼劫论是“自下而上”理解社会运作的理论方法,即通过研宄组成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及其他符号来认识社会。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提出了关于心灵、自我和社会关系的假说,即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通过符号化的沟通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成自我、意义与社会。

在米德看来,“自我”的形成是一个社会体验过程,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一个共同体中,向我才得以形成。在共同体的活动中,个体的自我已经成为参与这一活动的所有其他人——

泛化的他人”,所有他人的态度或角色被个人接收,构成了“客我”,个体进行交流所作出的反应就是“主我”,“主我’’是个体基于他人的态度(客我)做出的反应,因此个体的发展就是不断吸纳外界的态度并作出

反应的过程。社会经验与活动过程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表意符号反映,语言创设了一种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下,如果某些个体的言行能够被其他个体所理解、接受或信任的话,这些个体的言行便有了一种新的普遍性——

社会的普遍性,社会规范藉以形成。

.......................

2.虚拟自我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

高目标——

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人的问题非常复杂,人具有现实性和虚拟性。对于“虚拟自我”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学者内尔-巴雷特于1996年出版的《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在此之前,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于1995年出版著作《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后来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认为,在网络社会中,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

文档评论(0)

176****7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