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
演讲人:
演讲时间:
目录
01
02
03
04
作者简介
基本内容
诗词赏析
诗人典故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作者简介
名动京师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随其父进京应试。到达京师后,苏轼积极的准备考试,并于当年九月顺利的通过了举人考试。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苏轼参加礼部考试,考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受到时任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赞赏,但欧阳修以为此文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便将其定为第二名。随后的礼部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三月殿试,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此后,苏轼的文名传遍京师。
作者简介
任职杭州
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下旬,苏轼抵达杭州。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轼受命主持州试。十一月,苏轼被抽调去督促汤村盐河工程的进行。盐河之役后,十二月,苏轼又奉命去湖州督管堤堰工程。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水旱灾害导致东南大部分地区发生饥荒,苏轼受命前往常州、润州等地发放灾粮,此次任务持续了七个月,苏轼尽心尽职的处理赈灾事物,连除夕之夜都未能回到杭州和家人团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还曾到过富阳、新城等地。
作者简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苏轼离开徐州时,百姓送行数十里,感激他在防洪中做出的贡献。四月,苏轼到达湖州,按照惯例,苏轼上表进谢,苏轼在表中发了一些牢骚,嘲讽了一些支持变法的幸进之人。这份《湖州谢上表》引发了王安石一党的何正臣、舒亶、李宜之、李定对苏轼的弹劾,并从当时流传的苏轼诗集中挑选出一些“诽谤君上”的文字作为证据。宋神宗一连接到四份状纸,只好命御史台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
作者简介
贬官黄州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他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即他只是一名犯官,无权参与公事,性质近于流放。起初苏轼在黄州东南的定惠院过着闭门谢客的生活。不久后,迁居至黄州城外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这便是有名的“东坡”。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陪几位朋友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途中遇雨,苏轼作下了著名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同年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第二部分
基本内容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
诗词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一作:潇洒)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基本内容
诗词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基本内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心生感慨,故作此词。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诗词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02 阅读理解(记叙文)-【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英语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VIP
- 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史健芳 陈惠英 李凤莲 等 ch4电路的基本定理.ppt
- 2024年眼科医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专练系列: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潮流.pdf
- 部编五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VIP
- (八省联考)山西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南芯产品规格书SC8886.pdf
- 《感受宪法日》课件 2022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pptx
- 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题-2023年新高考化学真题(解析版).pdf
- 公寓de全人物攻略本为个人爱好而制成如需转载注明信息.pdf
文档评论(0)